今年以来,各种教育名词层出不穷,教育现象光怪陆离。“虎妈”唱罢,“狼爸”登场;“绿领巾”刚摘下,“红校服”又穿上;几个9龄童相约自杀,两个六年级女孩教室服毒。初冬的北京,北京市少年宫食堂,同是参加兴趣班的两位妈妈竟为占座,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
令人震惊的同时,这些现象也发人深思:孩子、家长、学校、社会,不是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教育心态集体失衡。
“成功样本”迷失教育真谛
最近,在北京某重点小学上五年级的马文涛特别忙碌,除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补习班、乐器班,还要赶场参加没完没了的比赛。“爸爸说了,只有拿到证书,才能进好的初中。”
女儿才上二年级的刘女士也不轻松。“我女儿身体不好,本来想让她多参加体育锻炼,练练舞蹈什么的就行了。可女儿班里的考证风热火朝天,家长间还相互攀比,不得不让她也加入。”
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希望子女在班级前十五名,一半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
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虎妈战歌》再到《所以,北大兄妹》,从胜过老师的好妈妈,到今天的“虎妈”、“狼爸”、“羊爸”,各种教育样本轮番轰炸。他们之所以引起关注,受膜拜,皆因贴着“成功”的标签。“虎妈”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而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狼爸”萧百佑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
令人惊讶的是,在笔者采访过的家长中,认为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好,有道理”的竟占了多数。
考高分就是成功吗?
有专家认为,这些“成功样本”使教育迷失了本应带给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孩子们觉得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受人欢迎、尊重,是自我感觉快乐。点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真有所谓的“起跑线”吗?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背唐诗、练习珠心算,奔走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能不累吗?这样的累,与一个命题难脱干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他说,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这句话喊得最多的是办学的人,因为背后和利益相关。”他认为,要看到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关键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方法。
北京市光明小学的校训是“我能行”,旨在培养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光明人。该校校长廖文胜认为,从根本上说,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即使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名校,也会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东西,会影响他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慢成长”回归平和
近日,在北京市某小学的班级论坛上,一位一年级家长的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文中写道“孩子,你别急,慢慢来。也许你不是最棒的,只要你是快乐的,就够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这对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认为,“虎妈”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人们看到成功的案例,但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摘自《工人日报》 尹晓燕/文201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