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泥鳅田种出高产稻

  “慢点割,像现在这样操作,至少要浪费上百斤稻谷。”永康时石柱镇上杨村清清鱼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杨岩洪边扛着湿稻上岸,边不时扭头提醒收割工。他的一亩多“泥鳅稻”收割已近尾声。
  这是近日在杨岩洪田头的一个场景,只见来自市财政、农业、水务等部门的30多名工作人员冒雨测量各种数据,对稻田养泥鳅“一田两用”模式进行实地考核验收。
  “3袋湿稻230斤,把剩余的‘边角稻’进行人工收割,再放到收割机里脱粒,不能估计,要据实测量。”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粮油首席专家俞卫星瞟着电子秤读着数据,并吩咐粮农赶紧收割剩余的水稻。“科学理论数据推算,每块稻田的六分之一养泥鳅,比例最适当。”
  听了专家的一席话,杨岩洪接上话茬:“养泥鳅水稻田营养丰富,产量肯定高。经过一年养殖,我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明年效益肯定会更好。”
  30多袋湿稻最终称出重量917.16公斤,湿谷亩产达到808.78公斤,平均亩产在全市之上,达到了水稻稳产“一田两用”的效果。
  “养了200多斤泥鳅,收入4000多元,水稻用药少卖价高,每公斤稻4元,收益翻番。”合作社社长杨章威掐指算着。 永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