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三代无大学生”的门槛该不该设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将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要求中,有“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的内容,不少网友直呼“雷人”。
  将“三代无大学生”作为考生被推荐条件之一,的确很新鲜,但并无不妥。“圆梦计划”属于人大自主招生范围,有权在考分之外另设一些条件,就像北大将“孝敬父母”作为考生被推荐的条件之一一样。
  对农村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农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哪怕是几代人中出一个大学生,对这个家庭而言都是莫大的荣耀、希望和动力。反过来说,好几代人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几乎意味着向上流动的希望破灭,贫困还将延续。人大的“圆梦计划”就是要给这样的家庭一个梦想,一个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的计划于情于理都不应受到过多质疑和指责。近年来,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人们感慨“寒门难出贵子”,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不公平,而且是一种社会不公平。在此情况下,今年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新政,都包含了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招生计划,这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趋势,令人欣慰。
  当然,从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新政看,向农村学生倾斜的力度还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比如人大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实施“圆梦计划”,平均每个省份不足两所中学,相较于城乡教育不公的严峻现实,其纠偏作用几乎是杯水车薪。为农村孩子圆大学梦,但愿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力度再大一些。
  (摘自《工人日报》浦江潮/文2011年11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