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文玉 金国栋
目前,全省近3万个村经济合作社拥有村集体资产2398.4亿元,村均770多万元。村集体的钱,用好了,能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老百姓能得到好处;用得不好,则容易出问题。2008年实施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明确规定由村经济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履行集体资产所有权。目前,我省99.8%的村建立了村经济合作社,这些村经济合作社是怎么用好这一笔笔钱的呢?
记者通过对一些村经济合作社和村民的采访发现,村集体的钱除了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外,主要是想办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股份制改革,村民成股东
去年底,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经济合作社实行社区股份制改革,审计后村集体净资产达2.58亿元。经全体社员代表集体讨论决定,村集体股占48%,社员个人股占52%,每个社员获得10万元股权。
股份制改革还不到一年,社员们就已享受到了当股东的实惠。今年45岁的村民忻宏斌告诉记者,去年底,村里像他这样每位社员分红拿到了800元,今年6月,每位社员分到了1000元。据村委会主任胡耀乾介绍,今年年底计划给每位社员分红3500—4000元,当然最终的分红比例得等社员大会研究后定。上个月,合作社还转让了两家下属企业70%的股权,往后社员还将有来自这两家企业的固定回报。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湾底村经济合作社按计划每年办1件大事。2009年,合作社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我省单体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植物世界;2010年,投资7000万建成了天宫城堡;今年,投资1500万元建造天宫庄园绿色餐饮。这些项目都创造了不错的效益。
绍兴县柯桥街道立新社区的股份制改革则更早一些。立新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滕伯炎告诉记者,立新村经济合作社2004年实行股份制改革,集体资产审计后,量化资产1169万元,根据人口、农龄等要素确定股份,界定股东749人,13%的股份留作村集体资产,87%的股份分给了社员。滕伯炎说,股份制改革后,社员每年都有分红,2010年分红比例为股本的18%,平均每户家庭可以分到1万多元。
绍兴县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寿建荣表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通过资产量化、股份到人,明确了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和股东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了以往集体资产“人人是主人,人人没有份”的状况,社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股东。成为股东后,社员无论是在本村务农,还是出去打工、创业,都不会影响股东权益,这样也有利于转移劳动力从而实现致富。
据了解,截止2010年年底,我省共有1842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约占全省村经济合作社总数的6.1%,共量化集体资产277.6亿元,界定社员股东344万人。2010年股份经济合作社按股分红了16.8亿元,通过分红,股东人均增收489元。
发展物业经济,盘活集体资产
在一些靠近城市或工业发达的地区,用村集体的钱“投资物业,以钱赚钱”的做法比较普遍。
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从2005年到2010年,共投入2000万元左右,在新社区建造农贸市场、店面、超市等营业用房,不仅使村民足不出村就可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通过服务配套用房的招标出租,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100余万元的租金收入。
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则选择了联合投资的途径。在嘉善县姚庄镇姚庄村洪福东路29号,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已经落成。据姚庄镇“三资”办主任丁和海介绍,这是嘉善县2009年出台“强村计划”政策后,姚庄村等18个村共同出资近3000万元,征地40亩建造的厂房。建成后,将用于出租,以增加村经济合作社的收入。丁和海说,联合投资产生了规模效应,避免了原来一个村单独建物业规模小、管理难的问题。
在一些缺地的村,则走出了一条异地建物业的路子。
在绍兴县柯岩街道澄湾村工业区内,记者看到了西泽村、路南村等6个村分别建造的面积近百亩的厂房。据柯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晓巍介绍,就是因为很多村里没有地,2007年,该街道专门划出工业园区的近十分之一面积,引导各村异地集中建物业,6个村总投资8600万元,建成89225平方米标准厂房,年租金约680万元。陆晓巍说,联村异地集中建物业不仅做到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实现了土地的分区域利用,使农村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
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则把厂房建到了安徽。2009年,湾底村在安徽郎溪县投资1000多万元,买了100亩工业用地,建造厂房出租,2010年的回报是230万元,按合同还将逐年递增。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发展公益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凭借村级集体资产的增值,我省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等有了可观的改善。既有文化活动场地,又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内容。
在嘉善县惠民街道优家村的文化广场上,村里投资16万元,安装了一块16平方米的大屏幕LED电子显示屏。今年65岁的村民吴素英告诉记者,以前干完农活回到家没事干,现在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每周二、周四广场上放映电影或越剧,她都会去看。不放电影的日子,一到傍晚,村民会集中到这里聊聊天、跳跳排舞。吴素英说,她还创建了村戏曲队,组织了10位村民唱越剧,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50多岁。
优家村主任严文其告诉记者,近年来,优家村集体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村公益事业上。去年村里补助给村民的医保支出达23万元,卫生、治安等支出近30万元。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网球场、电子阅览室,今年准备投资17万元建造老年门球场。
湾底村集体经济在文化医疗设施方面投入较大,长期存在的文化医疗设施方面城乡差距在这里已基本消除。村里建有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社区医疗中心等服务场所,初步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和医疗圈。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生活非常便利,大家都感觉很幸福。
缪家村则是全省最早引入污水处理设备的村庄,花的当然也是村集体收入。村民冯青告诉记者,村里有了污水处理设备后,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好了,村里还建了图书馆、活动室,大家可以经常去看看书、打打乒乓球,以前村民之间会有闹矛盾的事,最近几年都没有听说过。
资料显示,2010年浙江村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中,集体经济投入达114.5亿元,占总投入的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