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版

做强“三品”产业 服务“两区”建设

——访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

  □本报记者 俞廷尚
  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基调,在此背景下,我省创造性地在全省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两区”由此成为当前我省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服务“两区”建设?行业管理者和从业者都在积极探寻。“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在为我省农产品穿上“金嫁衣”的同时,必将成为推进“两区”内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两区”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省“三品”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今后它又将如何服务“两区”建设,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
  记者:冯副厅长,您好!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三品”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目前我省“三品”产业发展已达到怎样的水平?
  冯一鹤:一直以来,我省“三品”产业的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三品”产业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三品”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从1224个发展到2606个(不含渔业产品),绿色食品从558个发展到1147个,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从55个发展到93个,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16.3%、15.5%、11.1%。2010年,“三品”实物总量达340.64万吨,“三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没有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消费者选择优质安全农产品提供了实在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三品”产业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记者: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三品”产业发展,可以说是起点高、要求更高。特别是当前全省“两区”建设的推进,更是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省“三品”产业的发展将如何更好地与“两区”结合。
  冯一鹤:为进一步提升“两区”建设质量、加快发展“三品”产业,我们提出了“三品”认证与“两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也就是说,“两区”建到哪里,“三品”服务就跟到哪里。今后一段时间,“两区”将成为“三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重要战场,以此来推动“两区”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大力推进“三品”产地环境良好、生产规范标准、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两区”内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记者:对于“两区”内“三品”生产,我省又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思路?
  冯一鹤:我们提出,“两区”内的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和包装、有营销载体”的要求,结合“两区”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三品”基地。“两区”内大宗农产品要求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主导产业园和精品园的农产品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的占比,以提高产品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管理能力较强的丘陵山区的精品园,可适度发展有机农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使“两区”真正成为农业标准化的先行区,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行区。
  记者:“两区”建设这一创造性思路给“三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该如何更好地来保障“两区”内“三品”产业的发展?
  冯一鹤:在“两区”内大力开展“三品”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三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重心,为此,省里出台了多个相关扶持配套政策。今年3月份,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产业提升等项目要向“三品”产业倾斜,统筹安排和增加“三品”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三品”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对“三品”生产单位的认证、复查换证、续展和基地建设给予奖励补贴。为加快推进“两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我省按照“统一组织、整体检测、分区评价、按主体发证”的原则,推出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的实施办法,大大方便了“两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此外,还将从技术培训、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两区”内“三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随着“三品”认证数量的增加,证后监管的压力和难度也在增加,如何进一步降低风险?
  冯一鹤:在发展规模的同时,我省将进一步加强认证过程风险防控和证后监管,统筹好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两区”内开展的“整体认定”,坚持以产地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为目的,真正发挥“三品”认证为“两区”农产品品质、品牌和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的功能。一是强化认证现场检查。细化和完善现场检查程序与规则,建立健全检查员责任制。二是规范认证过程。严守标准程序,严把认定认证审核关,杜绝产地和产品“带病”获证。三要加大证后监管力度。继续做好市场监察、质量抽检、企业年检等工作,加大风险预警力度,强化淘汰退出和责任追究机制。
  记者:“两区”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我省“三品”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放眼“十二五”,我省“三品”产业将走向何方?
  冯一鹤:我省“三品”产业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以更高要求看,仍然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覆盖面不高、产业化程度偏低、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不足。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集中精力抓拓展、促增量,抓监管、保安全,抓流通、促增收,抓体系、强服务。力争到2015年,“三品”总量达到5500个,产地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全省创建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100个,绿色食品示范企业50家。“三品”总体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三品”的发展,将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年10月份的“三品”宣传周期间,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开展“三品”进社区、进超市宣传活动。 (资料照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