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编者按:河南省既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也是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还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目前,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河南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近,记者随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全国“三农”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异地采访团来到河南农村,听民情,拉家常,聊生产,切身感受到中原大地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勃勃生机。
说起河南,人们总是将它与外来打工者联系起来。因为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籍务工者已经成为当地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之一。然而,记者在河南省温县南张羌镇马庄村采访时,却惊讶地发现,当地很少有村民外出打工。原来,这里的村民几乎都进了村里的工厂当起了工人,在家门口挣工资。
在机声隆隆的制鞋厂里,村支书马拴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马庄村的“工业化”起始于一家村办制锅厂,即现在的凤凰实业集团的前身。在它的带动下,村里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如今,全村基本形成了以铸造、鞋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培植出凤凰实业集团、东方制鞋等一批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达2.7亿元。“以前曾经到外地打工,想家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好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生活方便多了。”包装工马小玲边说边忙着将检验合格的童鞋装箱打包,脸上荡漾着幸福和自豪。在制鞋厂,她的工作算是比较简单的,但每月也能挣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马拴牢说,现在马庄村有成年劳动力1500余名,除少数从事个体经营、外出务工,其余的1200余名都就地转移成了产业工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工资收入占了9成。同时,村里的企业除了解决本村村民就业,还吸纳了周边县市的4100余名农民进厂务工。
走出厂房,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别墅式农居。马拴牢说,村里的集体收入,都用在为村民谋福利上了。村民不仅住上了统一规划建造的新洋房,还不用下地就能领到地里打来的粮食,“村里的‘统一供种、统一犁耙、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服务是免费的,这样大家可以安心上班了。”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记者仿佛体味到了当地村民殷实幸福的生活,也仿佛听到了这个黄河北岸被金黄色玉米田环绕的小村庄30多年来兴工稳农所谱写出的一曲富民强村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