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科技让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本报记者 陈鎏琰【缩影】 以种养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正为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飞速发展的“翅膀”
  嘉兴南湖区新丰镇农户王乾川告诉记者,他初春种大棚青菜,春夏种生姜,夏秋时节种晚稻,实现亩产粮食500公斤以上、亩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近年来,嘉兴大力推广“大棚莴笋——大棚(西)甜瓜——晚稻”、“大棚地蒲——晚稻”、“黑木耳——番薯(晚稻)”等模式。经过几年实践,这些新模式亩效益都在万元以上。
  目前,我省各地农作制度创新层出不穷。杭州、绍兴有稻鸭共育、稻饲鹅轮作;金华、丽水有粮、饲、牧结合新技术,实施水稻、玉米、饲草轮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粮经结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综合效益好、低成本、市场风险小的种养模式,农民单家独户,两亩三亩,就能学能做。”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加速推广新的农作制度,目前,农业部门已将10多种粮经结合种养模式汇编成册,发放给农户,今后还将邀请更多的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各地参观取经,并将农作制度创新纳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中。
【解读】《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700万千瓦,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7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根据这一目标,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重点,加强农科教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作制度创新,强化农艺技术与工程措施结合,促进良制、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技推广能力和绩效。积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深入开展农技推广示范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作用,广泛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全力推动先进技术入户落地。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引进吸收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和先进方法经验,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推广粮经结合型、立体种养互促型、农牧生态循环型、水旱轮作改善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引进推广各种农业生产新设施、新机具和新装备,提高综合运用效果。力争到2015年,创办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培育10万户科技示范户,主导技术到位率80%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95%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