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我国产后加工浪费惊人

  “我国每年有7亿吨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果皮、动物血、骨等加工副产品,非常可惜地浪费掉了,还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日前举行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作出上述表示。
  张天佐说,目前,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约1亿吨;水果为10%—15%,约1200万吨;马铃薯为 15%—25%,约1400万吨。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
  如果能够减少损失,相当于增加了供给,增强了农民贮藏能力,平衡了市场供应并稳定价格。“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
  他还指出,目前,我国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在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上,目前我国仅为20%—30%,而发达国家则为90%。“总体而言,我国主食的生产、供应水平依然较低。”张天佐说,首先,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生产设施简陋,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其次,销售方式落后。流通半径小,产品覆盖面窄,现代信息、物流手段等尚未在主食销售中得到应用。“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监取缔和媒体曝光。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不符。”张天佐表示,今后的对策是: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
(摘自《大河报》 2011年9月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