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系列规划解读之二:

五年后的农业“两区”值得期待

  □见习记者 姚力丹【缩影】 眼下,走进金华婺城区洋埠镇野猫畈粮食生产功能区,你会看到这样一番现代农业的美景:望不到边际的农田里一片绿油油,成片的连作晚稻在微风中泛着稻浪,长势喜人,野猫畈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统防统治服务队正忙着为水稻喷药施肥,进行肥水管理。“在这里种粮基本不用操心,合作社会统一翻耕、育秧、栽培、管理,粮食产量高、品质好。”洋埠镇五三村种粮大户钱建荣兴奋地说,自从承包地被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后,他们这些种粮大户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快乐。
  从去年开始,大力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婺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标。按照品种改良、示范带动、技术引进、集约经营的要求,如今,洋埠镇已建起了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田埂上安装了杀虫灯和生物杀虫设施,水稻管理应用上了稻田寄生蜂控制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技术,一个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初见雏形;而当地汤溪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则通过“畜—沼—作”农牧循环和“菜—稻”轮作,形成了一条高效生态的循环种养模式,并辐射带动了当地奶牛、花卉产业示范区等10个农业精品园建设,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度高、基地集中连片、加工服务配套、产业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基地。
  婺城区农业“两区”建设的成效,正是我省农业“两区”发展如火如荼的一个缩影。
  【解读】《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通过集聚优质要素,推进科技创新,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经营机制,强化管理服务,带动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根据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逐步实现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创建100个左右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以上以特色产业生产为主,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为有效搭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平台,扎实推进“两区”建设,省发改委和省农业厅共同编制了《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及功能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我省将坚持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管理,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园区内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创建验收制,有效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集聚、融合和功能拓展,提高农业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