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浙江供销

钾肥对外依存度60% 危及粮食安全

中化呼吁:建立钾肥淡季储备制度

  “化肥价格每年都涨,咱都买不起啦。”这是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发出的感叹。笔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化肥特别是钾肥价格的连年上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痛楚。
  作为我国最大的化肥进口商,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明伟呼吁:为破解钾肥缺口之忧和进口钾肥涨价之痛,我国在进一步强化“钾肥进口联合谈判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钾肥淡季战略储备制度。
国际供应商垄断加剧,钾肥价格连年上涨
  6月30日,由中国化肥进口商与国际供应商联合举行的钾肥价格国际谈判宣告结束,谈判最终敲定今年下半年我国进口钾肥新到岸价为470美元/吨。这一价格与上半年相比,每吨上涨70美元,涨幅达到17.5%。
  据参与谈判的冯明伟介绍,我国钾肥新价格是联合谈判小组与几大国际供应商经过“艰难的价格博弈”后取得的,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进口钾肥“价格洼地”的地位并未改变。
  中化集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认为,分析国际钾肥价格近年来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原因,不能排除国际基础资源原材料大幅上涨等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际供应商垄断在加剧。”目前世界五大钾肥生产商(加拿大 Potashcorp,美国Mosaic,白俄罗斯Belaruskali,德国Kali&Saiz,俄罗斯Uralkali)的氯化钾产能占全球的65%,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这些国际钾肥垄断巨头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相互配合形成全球钾肥价格联盟。为推高钾肥价格,他们甚至联手限产,以平衡供应,由此导致国际钾肥价格逐年上涨。
钾肥对外依存度达60%,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对钾肥需求量巨大,但国内钾矿资源却严重不足。
  据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介绍,以氮、磷、钾为核心的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特别是钾肥,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本物质资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而且通过平衡施肥、科学配比,还可以有效提升氮、磷肥料利用效率。然而,我国土壤结构中钾元素分布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土壤中普遍缺钾。“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平衡施用一定数量的钾肥。”冯明伟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分配比的逐步改善,作物产品品质相应提高。我国农业部门推荐的氮、磷、钾配比为1∶0.4∶0.3,按此比例计算,我国实际钾肥年需求量应该超过2000万吨。由于国际钾肥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目前钾肥年需求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
  然而,我国钾肥资源量却相对短缺,而且开发速度较快,且经营粗放,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冯明伟说。
  数据显示,经过新一轮产能扩张之后,我国目前每年钾肥产量达到400万-500万吨,已基本达到最高的产能限度,但是相对于国内至少超过1000万吨的年需求量来说,仍存在较大缺口,需进口钾肥保障国内供应。“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平均保持在50%以上,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冯明伟说,根据海关统计,我国去年的钾肥进口量为524万吨,今年进口量预计将达6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0%。
建立钾肥淡季储备制度,增加国际市场话语权
  冯明伟表示,目前在全球钾肥垄断进一步加剧背景下,除继续加强巩固联合谈判机制外,我国还应该尽快建立钾肥淡季战略储备制度,即成立由国家主导、大型国有化肥企业参与的淡储机制。
  据冯明伟分析,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农资产品季节性需求突出,钾肥市场价格也由此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的特点。我国建立钾肥淡季储备制度,旨在为钾肥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库存,以便“淡季储备,旺季调节”。淡季储备时间一般可选定为6月-11月,年储备规模以100万吨左右为宜。“建立国家钾肥淡季储备制度,首先可以为我国钾肥进口谈判提供缓冲和筹码,增强钾肥进口谈判的话语权。同时,对稳定国内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冯明伟说,国内化肥市场价格的稳定是农产品价格稳定的重要保障,建立钾肥淡季储备可以有效平抑钾肥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打击投机炒作,实现对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此外,建立钾肥淡季储备机制,把钾肥储备由企业经营行为上升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还可以增强国家对钾肥行业的调控能力,维护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有利于科学规划国内钾肥的生产和流通,实现国内资源效用最大化。
李新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