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国货为何热衷取“洋名”

  近期,达芬奇家居涉嫌原产地造假风波引起人们对洋品牌的关注。此前,“洋奶粉”施恩、澳优,服装品牌卡尔丹顿,也被曝光均是国内生产。如此众多的品牌乱象让人深思,为什么国内企业喜欢给自己取“洋名”?
取洋名商品不胜枚举,部分名称具有迷惑性
  近些年,本土企业起个洋名或者贴洋品牌的现象,在消费品领域十分盛行,许多商标品牌“洋气十足”。笔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一些超市和大望路附近的一大型商场,发现不少食品、服装等均是国内品牌,却起了个“洋名”。
  “鸿星尔克”这一国内体育运动品牌,是福建泉州一家企业生产的。然而,当问及知不知道“鸿星尔克”是国产品牌时,店中购物的薛大妈说:“我一直以为是美国的品牌呢。”
  在一家意大利男装品牌阿尔皮纳的运动服专卖店中,所有服装的生产厂家都是阿尔皮纳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福建晋江大鲨鱼鞋业有限公司”。
  一些国产品牌的名称极具迷惑性。家住北京西单附近的韩小姐表示,自己经常去美特斯邦威和森马的店里买衣服,之前还认为是美国的牌子,后来才知道是国内企业取的“洋名”。
洋名盛行源于消费者对某些国产商品不信任
  品牌研究专家李光斗认为,中国产品起洋名的现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知名品牌,通过起洋名来加快国际化的过程,比如海尔、联想。海尔、联想本是本土品牌,但迫切需要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使用了Haier、Lenovo,这样的名称在国际上很受认同。现在在国内宣传的时候,它们也更多地使用洋名,通过这样统一的品牌名称来加强推广效果。李光斗说,“不可否认,英语是世界主导语言,目前出现了汉语拼音化的趋势,因此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Logo,推广时甚至以英文名称为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另外一部分起中文名的时候看起来就很像洋名,这样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起洋名、“穿西装”的现象,公众没有必要在心理上一概排斥,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但部分品牌存在系统性造假的问题,比如原产地造假、产品质量造假等等,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对这一部分品牌和产品,政府理应加强监管,坚决杜绝。
  中国企业之所以喜欢起洋名,从根本上讲,是对某些行业的产品不信任,或者某些产品就是觉得国外的好。而日本的国民心态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对本土品牌非常信任。在日本,很多进口的产品都要想办法贴上日本的品牌,“甚至连进口的大米都要在本国的农田或者加工厂里走一遍,然后贴上本土的品牌。”李光斗说。
呼唤更多自信大气的自主品牌
  就像家长给孩子取名字,企业的品牌商标也寄托着企业的良好心愿,留着时代的烙印。比如“张裕”、“宝大祥”、“狗不理”等老字号,充满了那个年代企业经营者的审美和经营理念。国内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是国门打开后的经营环境和大众消费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请进来”、“拿过来”,成为许多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共同心愿。取洋名,成为追赶世界潮流的一种标签。
  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土”、“洋”的差别逐渐模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取得很大提升,甚至一些跨国企业纷纷本土化,入乡随俗,取中文名,强化中国味。
  “目前我国GDP已经居于世界第二,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我国的自主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我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亟须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说。
  靠起洋名对提升我国品牌的作用是很小的。“在提升自主品牌方面,我们缺的不是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讲缺的是诚信。”范志勇说,“因为品牌本质上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
  此外,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态必须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心态和企业行为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说,“国内消费者必须明白,我们消费品的制造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和国外媲美,即使是真正的国外品牌,很多也是在中国加工的。”
  (据新华网 刘先云 李维/文2011年7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