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智军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全省农业行政执法情况通报会上获悉,上半年,我省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查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6748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网点10157个次,查处违法行为422起,查获假劣农资223.1吨,货值110.6万元,立案查处422起,结案282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49.4万元。同时加大生产事故调处力度,共为农户争取赔偿(补偿)440余万元。
据介绍,目前我省农资市场出现了违法行为更隐蔽、生产事故处置难度加大等趋势。下半年,我省农业执法部门将继续抓好“绿剑”秋季行动和监督抽检,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农业生产事故调处,切实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抓好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诚信经营良好氛围。
会上还通报了2010年以来全省22个农业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和16个农业生产事故调处典型案例。
部分农业生产事故调处典型案例摘要
1.2010年2月25日,乐清市发生了南塘20多亩甜瓜不结果的农业生产事故,通过该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调查取证,省级专家认定为甜瓜种子纯度问题。经调解,种子经销售商按每亩1000元赔付给受损农户,合计金额64.6万元。
2.2010年3月15日,15户瓜农反映在三门县某农资经营部购买的农药霉灵,施用后致西瓜幼苗生长受损。该市农业执法支队实地调查取证,对库存产品进行质量抽检认定,该批农药系劣质农药。经调解,15户瓜农获赔33万元。事后农业执法支队对经销商作出罚款55053.1元、没收劣质农药3.33公斤的行政处罚。
3.2010年 5月 10日—16日,瑞安飞云镇、鲍田等地约30位农民投诉,早稻基肥使用了龙游某企业生产的复混肥料后,出现生长迟缓,稻叶发黄,根系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现象。通过该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鉴定为肥害。经调解,受害农民合计获赔19.2万元。
4.2011年4月中旬,桐乡市农户反映,使用江苏省某公司生产的精喹草除灵后,导致榨菜生长缓慢,出现榨菜叶脉变白、根瘤变长,部分枯死现象。通过该市执法大队组织植保专家、生产厂家、销售单位等到现场查勘后认定,事故系生产厂家盲目推广所致。经调解,对受害的140多亩榨菜共计赔偿农民13.8万余元。
5.2010年7月26日,上虞市养鸭户反映其养殖的4000多只50余日龄蛋鸭在食用某经营部销售的兽药后,死亡1000多只。接到投拆后,该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立即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了查看,并咨询相关专家。经调查,该批鸭死亡确由经营部销售的兽药引起。通过调解,最终经营部一次性补偿养鸭户3.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