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当前,浙江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靠的是什么?关键要靠农业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种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功不可没。但应该看到,浙江56%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我省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不少,但真正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多,粮食平均亩产在400公斤左右徘徊,提升不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两区”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样板、现代农业的窗口,率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责无旁贷。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就要着力抓好种业建设。种子种苗处于农业产业链的顶端,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要注重优良品种培育、先进栽培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推动浙江现代种业发展。“两区”要全面应用良种,培育一批拳头产品;率先应用新品种,成为新品种的中试基地;要与育种单位、种业龙头合作,成为种子种苗的生产车间、经营主体。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抓好科技攻关。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突破农业科研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体制瓶颈,抓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难题进行攻关,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推进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要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培育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生态循环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的开发,力求多出成熟度高、配套性好、易于普及的科技成果。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深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行动计划,在“两区”建设中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农牧结合、农渔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引导农业主体和社会力量创办商品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和沼肥配送等生态服务产业,积极推行清洁化生产。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就要逐步建立“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健全农技人员联村结对机制,加强农民培训,加大科技示范户和农村乡土人才培育,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示范体系,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覆盖面。
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业科技的竞争。“两区”作为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先行区,必须真正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让科技之光照耀“两区”,推动浙江现代农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