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红旗飘飘

“种菜”三十载 朋友满田野

——记金华市蔬菜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程炳林

  人物名片:程炳林,男,1953年10月出生,金华人,1975年毕业于原台州农校,36年来,先后担任金华县农业局蔬菜病虫害测报站站长、婺城区农林水利局特产站站长、金华市农业局蔬菜技术推广站(蔬菜办)副站长等职。近三年来,先后荣获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金华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图
  他个子不高,黑黑瘦瘦,很符合人们印象中农技干部的形象。记者好不容易在办公室找到他时,他刚从金东区赤松镇回来,风尘未洗。“刚刚把我派到那边担任科技特派员,我去看看几个蔬菜合作社的情况,摸摸底……”对这位老农技人员的走近和了解,就这样开始了。
他年纪最大,却下乡最多
  金华市蔬菜技术推广站8个人中,程炳林年纪最大,但下乡最多。记者刚联系采访时,接电话的同事说:“你找程站啊,多半又是在田里,不大好找的。”
  推广站站长方顺民告诉记者,一年中,老程有一大半时间在田里。站里只有一辆车,有时老程就骑电瓶车或坐公共汽车去乡下。“从2005年开始,他还连续在东阳市、金东区等地担任科技特派员,以他这个年纪,能坚持去做这些事情的并不多。虽然办公室紧挨着办公室,但一年中,我看到他的时间肯定是农民看到他的时间多。”
  据方顺民介绍,蔬菜方面其实并不是老程的本专业,但从事这项工作后,他一边干一边学,现在已是站里的业务领头人。新品种他第一时间去引种,新技术他和农民一起学,新方法他带领农民一起试,解释新型农药他不厌其烦,有机栽培他亲自试点。他先后引进蔬菜瓜果新品种20多个,不少成为农民依赖致富的当家品种。
  三十年如一日,程炳林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执着攀登事业高峰,树立了一个老农技人员敬业、勤勉的良好形象。
他“没啥事迹”,却有口皆碑
  采访程炳林,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没啥事迹”。但记者却从农民那里听到了不少事迹。
  金东区东孝街道下于村64岁的菜农于敏乐跟程炳林显然是老熟悉了。看见程炳林,老于赶紧把他拉到地里,让他看看前几天播的芹菜种子为啥出芽不齐。“他经常来的,我们有什么问题也经常打电话给他,基本上是一个电话就会过来。”于敏乐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少,前段时间,即将成熟的茄子莫名其妙烂起来,到现场看了以后,程炳林告诉菜农,这是绵疫病,主要是由于湿度太大引起的。在他的指导下,菜农们对症下药,使得200多亩茄子逐渐好转。
  程炳林说,能以自己一技之长去舒展农民紧锁的眉头,他很欣慰。
  金东区赤松镇下杨村老农技员邵福堂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件事。2009年前后,金东区不少农民种植的黄瓜、番茄出现青枯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农民损失惨重。为帮农民减少损失,程炳林和邵福堂一起学习试验黄瓜、茄子、番茄等嫁接技术,并于2009年春节后组织召开了现场会,手把手教农民采用嫁接技术,帮助农民克服土传病害的影响。
他既是专家,更是农民的朋友
  金东区赤松镇下杨村菜农蒋根品告诉记者:“我跟老程认识已经20多年了,我菜地里的情况,他可能比我自己还熟悉。他跟我们很聊得来,说起蔬菜种植技术,他总是不厌其烦。”
  6年前,老程带去的番茄新品种“玛瓦”,现在下杨村全村都在种,年景好时,一亩地卖到1.5万元以上,差一点也有1.2万—1.3万元。“下半年我准备试种有机蔬菜,老程已经带来了种子。”蒋根品说。“没种过,不怕啊?”记者问。“不怕,我相信老程。”一句坚定的“我相信”,让记者感到了一个农技人员在农民心中的分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