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我省既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省份,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省份,农业生产环境先天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夯实发展根基,才能走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困局。今年6月,我省遭遇12年来最强梅雨降水,农业防汛防旱能力经受严峻考验,更加提醒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我省农业“两区”大多位于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先天条件好,加上近年来各地在这些区域陆续加大投入,“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好条件,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在改善基础设施上先行一步。
怎样做到在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上先行?可以从“三个突出”着手:
一是突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很广,从目前情况看,“两区”内着重要加强的基础设施主要有三大块。第一是农田水利。刚刚结束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把农田水利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其次是地力提升。地肥才能苗壮。要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加快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第三是农机化等配套社会化服务。毛主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人力成本高涨,大力推进农机化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通过服务体系的完善,使设施装备的社会化服务覆盖更广范围。
二是突出体系配套。以园区化的模式来建设农业“两区”,就是要建设园区内部、外部以及内外结合的完善的配套体系。首先是“两区”内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生产设施的配套,一产、二产、三产各种产业形式的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次是“两区”内外要配套,“两区”不能孤立于周边的地理环境和产业带,只有充分依托周边的地理区位和产业优势,才能借力发力脱颖而出;第三是“两区”软硬件的配套,要在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软硬结合,才能将硬件设施的效用最大化,展现园区化模式的优越性。
三是突出管护责任。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对于“两区”内的农业基础设施,要像管护城市市政设施一样,落实管理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管护的内容和措施,使之建得起更管得好,能长久发挥效用。农业“两区”建设,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政府要负责“两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其运行维护;业主则按园区规划,积极发展高效产业,认真建好、管好相关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怎么建?谁来建?建好后由谁管?这些问题都明确了,做好了,相信一定能为农业“两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引领现代农业之花盛开之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