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业“两区”,我们是主人

  □本报记者 陈鎏琰 见习记者 姚力丹 实习生 叶丹丹
  现代农业主体是“两区”建设的主力军。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两区”这片热土上,新型农业主体茁壮成长,大显身手。在刚刚结束的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上,我省明确指出,只有高素质的经营主体,才能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为“两区”建设增添内涵和活力。政府对他们寄予了这样的厚望,那么,这些农业“两区”的领军人物对未来有何打算?面对发展瓶颈,他们又有怎样的新期盼?
带动示范效应显著
  说起养殖场,总让人联想到脏、乱、臭,但在金华婺城区佳乐采云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记者却看到一幅青山绿水的图画,这得益于园区内的佳乐乳业九峰奶牛场和采云间九峰茶园采用“种—养—沼—肥”循环模式,建立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生态化、产业化、科技化是“两区”中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亮点,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他们还带动了周边大量农户共同致富。据悉,目前,佳乐采云间农业示范区的循环生产模式已带动周边3800多户农户从事牧草、苗木、蔬菜、茶叶等产业,年节支增收160余万元;诸暨市金大地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也吸收了周边近1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园区参与中华鳖、日本鳖养殖,实现共同增收致富。
开拓进取信心百倍
  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提出,农业“两区”要成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先行区,推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两区”建设。
  这则消息让不少农业经营主体连呼“给力”。“政府如此重视发展培育我们,我们创业更有信心了。”浙江盛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孙金玉经理向记者透露,今年,公司将对安吉本地土生土长的野生鳖进行品种改良。“改良后的新品种适应力强,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预计3年后,基地的种鳖数将达到200多亩,占公司经济收入的30%左右。”孙金玉说,公司还计划在养殖基地内种植枇杷、梨树,依托园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将农业开发与旅游休闲相结合。
  衢州市衢江红艳草莓专业合作社则准备在未来农业“两区”建设中打好“质量战”,“今年我们的草莓已经获得了‘无公害’认证,每公斤能卖到14元,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品种改良。”社长徐六泉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准备扩大立体式草莓大棚栽种规模,致力于打造草莓采摘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期盼更多政策扶持
  农业“两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衢江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是去年参与到衢江区东湖畈粮食功能区建设的,合作社现已为当地114户农户提供统一育秧和机械耕种社会化服务,全年生产商品粮1500吨。
  但社长杨红卫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经营规模,他正打算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水稻不比其他经济作物,靠农户几亩地小大小闹是没有产量的,只有成片的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粮,才能稳定种粮效益。”然而,随着人力、农资成本的快速攀升,杨红卫感到,土地流转越来越困难。“现在土地租金每亩已涨到500元,合作社有心流转更多的土地,却苦于缺乏资金。”杨红卫表示,如果政府在土地流转和农机购置上给予更多补贴和政策倾斜,他们就能扩大经营面积,为更多的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全程化社会服务。
  除了资金扶持外,不少农业经营主体还期盼政府能提供更多的科技帮助。诸暨市金大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鳖种繁育上投入500万元建起自动化温室大棚,“但这种大棚因为污染问题,每两年就要整体换装一次,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负担。”公司经理陈民杰向记者表示,现在企业迫切希望引进一种更优良、更节本的养殖方法,并获得更多的技能培训。作为本次“两区”现场会唯一的中药材经营主体代表——武义寿仙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焱告诉记者,“寿仙谷”目前在现代农业园区内已投资建成了1500亩的铁皮石斛主导产业园区,“今后我们打算主要从事“仙斛一号”、“仙斛二号”等优质铁皮石斛种质资源培养和推广。”李明炎希望,政府能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招商引入更多的中药材企业落户到现代农业园区中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