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在衢州市千千万万农民心目中,有一位把农业生产视为生命,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农技推广事业奉献着自己青春的农技干部,他就是衢州市农作站站长卢王印。
情系灾民解急困
今年入汛后,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遭遇了近十年来梅汛期最大的降雨量,大片农田被淹,农作物损失惨重。
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的400多亩早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突如其来的洪灾急得董红专团团转。6月20日一大早,卢王印赶到他的田里,针对水稻的不同受灾程度,他提出了相应的补救办法。针对董红专300多亩刚播下就被冲毁的单季晚稻,卢王印建议他,可选用连作晚稻“甬优9号”,并要求在晚稻插秧时尽量增加落田苗,并控制氮肥用量。
在卢王印的指导下,董红专心里有了底,当洪水一退,他立即投入抗灾中,开展生产自救,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农民增收,我最快乐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让农民尝到科技的甜头。这是卢王印一直努力的目标。
1996年,卢王印担任衢州市农作站站长。
走马上任后,卢王印围绕水稻新品种推广和农民对省工节本新技术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推广,先后引进试种水稻新品种数十个,并成功筛选出适合衢州市种植的“浙733”、“两优培九”、“协优46”等水稻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卢王印在2004年引种成功的超级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由于该品种适应性强,抗性好,产量高,米质优,十分适合当地种植,一举改变了衢州当时单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主栽品种不明确的现状,大幅度提高了全市的单季稻亩产水平,目前该品种在衢州的种植面积近20万亩,是当地单季稻生产的主栽品种。
在卢王印的努力和带领下,旱育秧、无盘旱育抛秧、直播、强化栽培、双机双抛、超级稻通气栽培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在衢州市水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每年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普及率居全省前列。这些轻型栽培技术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而且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心系“三农”终不悔
长期与农业打交道,卢王印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从参加工作开始,卢王印就经常骑着自行车,戴着草帽,穿行在崎岖的机耕路上,跑田头、访农户,查苗情、看病虫,搞调研、定措施,在稻田里一呆就是大半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他从没有觉得有多少苦和累,反而乐在其中。经过几年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不断锻炼,卢王印很快成了衢州市农技推广战线上的技术骨干,成为政府和主管部门指导农业生产的得力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