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红旗飘飘

推广农机装备的急先锋

——记义乌市农业机械管理站站长杨立中

  人物名片:杨立中,男,1968年生,浙江义乌人。1988年毕业于金华农机化学校,2009年任义乌市农业机械管理站站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农机工作20多年,他先后获得全省农机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金华市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义乌市第七、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义乌市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义乌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本报记者 俞廷尚 文/图
推广新机具,他都要亲手试试
  “要让农民认可一项技术、一套设备,自己得先知道它是否适用、是否有推广价值。”杨立中告诉记者,自参加工作以来,每推广一台农机,他都会自己先动手试用,然后决定是否推介给农民。
  农机推广工作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1998年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为做好割晒机的示范推广,他硬是在田里实践40余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全面掌握联合收割机的性能,他亲自驾着收割机冒着烈日酷暑收割了10多天,安装、修理、保养……,全面掌握了收割机的操作、安装、维修等技能,为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
  全国种粮大户冯泽宝一直是杨立中的重点联系户,很多新机具、新技术,杨立中都会选择在冯泽宝的合作社里先尝试。“在试验推广收割机时,他就跟我们一起收割;建玻璃温室育秧中心,他几乎天天在这里调试、记录数据;建烘干中心,他一直帮我把机器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说起杨立中工作的那股子认真劲,冯泽宝充满了佩服和感激。
  2007年,义乌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这里面凝聚着杨立中的辛勤汗水。
善于创新,他乐当“探路者”
  近年来,义乌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大棚生产厂家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安装不规范,造成钢架大棚抗灾能力不强,给农户造成了损失。
  为此,杨立中带领几名科技人员经过充分调研和考察论证,主持起草了全省首个《农用钢架大棚》标准,并在2004年由义乌市质监局正式发布,也为全省制定农用钢架大棚标准提供了借鉴。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该标准实施后,在历年来被大雪压垮的大棚中,标准大棚只占了5%。
  2007年,杨立中开创性地将智能化温室育秧作为推进机械化育插秧工作的突破口,并在宝丰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建立了一个60平方米的简易育秧温室,开展机插秧温室培育技术研究试验,育秧20余批,首获成功。2008年,又建立了全省首座智能化玻璃育秧温室。
  去年3月,正在义乌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视察了义乌健源水稻合作社的育秧中心,给予充分肯定。
  辛勤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多年下来,杨立中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18项,其中《设施农业装备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主持制定地方标准3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主持或参与编纂《义乌效益农业》、《义乌农机论文集》、《义乌现代农机》等。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杨立中就是这样一位农机推广的急先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