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陈鎏琰
“‘两区’建设有基础、有条件,应该加快进程。发展思路要再明确,关键环节要再突出,努力把‘两区’打造成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日前在金华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充分肯定了我省农业“两区”建设一年多来的成效,并提出,“两区”建设要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上先行,在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上先行,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先行,在发展精品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先行,在现代农业管理创新上先行。
就一项农业工作连续两年召开现场会,省长亲自出席并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两区”建设的重视和推进的决心。与会的各市、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两区”办负责人以及农业主体代表参观考察了金华市婺城区的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佳乐采云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种子种苗精品园等“两区”创建示范点,畅谈一年多来“两区”建设的成效和心得,信心倍增。诚如主持现场会的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所言: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进一步坚定决心走下去。
理念进一步清晰——
以工业化理念来建设“两区”
洋埠镇综合农业服务中心是金华婺城区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一大亮点,在那里,测土配方、统防统治、机械化育插秧、烘干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在该中心考察时,吕祖善详细了解了中心日常的服务内容、覆盖范围等。在金华市农科院考察时,吕祖善对该院提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民家”的做法十分赞赏,并提出要着眼于便民惠民,着力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进一步创新“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参观、交流,大家对以工业化理念来建设“两区”,逐渐形成共识。
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介绍说,在推进“两区”建设过程中,该市充分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经验,注重资源要素整合,注重管理机制创新,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形式,用项目建设的方法抓农业,进一步明晰管理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明确管理重点,创新管理手段,有效推动了各类资源投入从分散粗放型向多渠道集约型转变,农业管理从传统模式向工业化、项目化管理模式转变。
江山市在“两区”建设中也充分运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对业主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江山市“两区”办主任毛长明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地最大的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还主动要求搬到了“两区”里。
葛慧君表示,虽然我省推进“两区”建设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各地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切实把“两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载体,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明确建设、经营、管理主体,注重资源要素整合、优化,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集成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到各地对“两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主平台、主抓手、主阵地的认同度非常高,大家纷纷表示,“两区”使现代农业建设从理论、抽象的概念变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两区”建设的推进,不光使现代农业在建设道路上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它在引领着浙江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这必将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引领浙江农业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模式进一步明确——
用园区化模式来建设“两区”
在位于金华婺城区汤溪镇和洋埠镇的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一大片开阔的稻田内,即将成熟的早稻在微风中掀起阵阵“涟漪”,田块里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沟渠内流水潺潺。标准化生产、配套化服务,这些以前大多只能在工业园区内看见的景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赞叹不已。
兰溪市“两区”办主任严秋林颇为感慨地说,建设“两区”,就是要用这种园区化的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各方职责,政府做什么,业主做什么,清清楚楚。园区内的沟渠、道路,植保、机械化等配套服务,都是政府的职责,农民一家一户做不了,而土地上种什么,怎么种,完全可以让业主按规划要求自己去经营。
湖州市市长马以也深有同感。他介绍说,该市吴兴区八里店南片综合区在建设过程中,就把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园区来统筹考虑,紧密结合村庄整治,实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整体推进,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米等3个万亩主导产业功能区,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园区化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配套,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主要的发展模式。据省“两区”办介绍,通过突出基础设施、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产业层次都得到了迅速提升。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推动我省农业发展快速转型升级。
重点进一步找准——
靠新型主体来建设“两区”
思路明了,方法明了,但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路就是一条坦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实践,各地“两区”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两大问题最为关注。
一个是建设主体问题。从资本需求来看,现代农业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光靠政府投资不行,传统农业主体又投不起;从建设要求来看,现代农业需要建设主体有生产、管理、经营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就迫切需要新型主体的加入。富阳市农业局副局长陆小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当地有个养鸡大户,养鸡30多年了,产业规模一直做不大,去年在他们的引导下,总算下定决心,利用自己多年积累,又多方筹资,投资1500万元建设现代化蛋鸡场。“1500万元对一个依靠自身积累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对很多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来说,这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发展现代农业,一定需要新型主体的加入,一定要有金融、工商等方面的资本注入。”
另一个是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要素,而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的规模化、统一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土地流转成为各地在推进“两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新了很多新模式。如德清县新岗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实行土地股份制,土地流转比例达到85.4%,从而形成了连片1.3万亩的渔业功能区;仙居县瓜路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流转了3500亩土地,用于对外招商,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新型主体。但从我省目前已公布的“两区”创建点来看,单体面积大多不是很大,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困难,如何适度扩大单体规模,提升综合效益,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希望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
有关人士表示,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培养现代农业新型主体的问题。总体来看,我省农业新型主体发育尚不充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经营能力、自身素质大多还不是很强,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带动力还不够。这一难题的突破,必将为“两区”建设迎来艳阳天。“‘两区’建设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程,希望各地进一步增强抓好‘两区’建设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两区’建设作为‘三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抓手,作为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控制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吕祖善省长在现场会上讲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省长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对“两区”建设的殷切希望。
浙江正沿着“两区”建设这条道路昂首奋进!现代农业这条路,就要这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