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于伟
随着三伏天逐渐逼近,气温日渐增高,又到了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据了解,杭城各大医院将陆续启动冬病夏治,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宣丽华告诉记者,该院7月14日(头伏)开始膏药敷贴治疗,每贴一次40元,目前门诊已开始预约。
每贴一次40元
冬病夏治,又称为穴位贴敷,它是中医以外用药方式来预防疾病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治疗手段。浙江省中医院冬病夏治专科是我省最早开设的传统治疗项目之一,具有20多年的历史。“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据针灸科宣丽华主任介绍,“三伏贴”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多年的实践证明,伏天贴敷能达到节气养生的效果,达到冬病夏治。
针对今年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冬病夏治是否也要涨价?宣主任说,省中医院的所有敷贴都不涨价,与去年相同,每贴一次40元,一个疗程贴三次,分别在头伏、中伏和末伏,不过药物有所改进,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膏药。
这些“冬病”适合“夏治”
随着冬病夏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捧这种治疗方法。不过宣主任介绍,不是人人都适合冬病夏治。只有患有以下四类疾病的人才适合:一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含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肺气肿等呼吸道慢性疾病;二是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及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等关节疼痛性疾病;三是中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虚寒症)等慢性胃肠道疾病;四是某些冬季特有的疾病,如:四肢冰冷、畏寒、老寒腿等。如果这些慢性疾病患者能够坚持贴敷3年,对预防复发有很理想的效果。
用穴位贴敷预防小孩哮喘、感冒等疾病是省中院儿科治疗的一大特色,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范围。儿科丛丽博士介绍,哮喘病易于反复,难以根治,究其原因,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改变,因此,哮喘治疗的根本方法,应该是在哮喘缓解期进行固本治疗,也就是温补阳气。穴位敷贴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特定的时间段,使用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激发体内阳气,消除“伏痰”,强壮体质,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丛丽博士说,儿科冬病夏治贴敷将于7月11日开始,周一、三、五上午均开出贴敷门诊,不过太小的孩子不能用穴位贴敷。丛丽博士说,敷贴的年龄一般要求在2周岁以上,一方面是小儿年龄越小,皮肤越薄越嫩,贴敷时间不易掌握,另一方面,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沟通能力差,给护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另外,皮肤对膏药过敏的患儿,也不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疾病发作期不要贴
穴位敷贴是用激发体内阳气,所用药物均为热性药物,因此,在各种疾病的急性期,如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或者慢性鼻炎、咽炎正在炎症期,或者感冒喉咙正痛、正在发烧,都不应该贴。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孕妇、2岁以下儿童也不宜贴敷。宣主任还提醒大家,治疗期间,要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不要在局部用力搓;不要吃生冷、海鲜、鱼虾或辛辣的东西;尽量不要吹空调;也不要睡凉席。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敷药后有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起泡、皮肤瘙痒属正常现象,如水泡较小,不必做特别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若水泡已破,可局部涂龙胆紫药水,但不要用膏剂外敷;如水泡较大,可去医院处理。偶尔患者有过敏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她还提醒大家,中医敷贴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相关链接:
2011年“三伏”天
初伏:7月14日(农历六月十四)——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三)中伏:7月24日(农历六月廿四)——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三)末伏:8月13日(农历七月十四)——8月22日(农历七月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