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揭秘预付卡灰色利益链

  日前,记者探访了沪上消费卡(预付卡)市场,发现在形形色色的消费卡大行其道的背后,竟有着诸多外界无法获知的“潜规则”。
消费卡“黄牛”每天三五百随便赚
  近日,记者来到了徐家汇商圈消费卡黄牛经常“出没”的地方。记者发现,几乎每家百货商店门口都有若干黄牛,身背硕大深色帆布包,声称出售兼回收各类消费卡,可见这一行当的确“商机无限”。
  在天钥桥路上,正逢黄牛李远(化名)向前来打探的客户通报买卖行情,“1000元面值的OK卡打98折收,99折卖;500元的打97折收,98折卖。”
  虽然黄牛对消费卡的买卖价差通常只相差一个点(1%),但其中的商机不容小觑。据一位在附近蹲点10多年的黄牛徐先生(化名)介绍,“可别小看了我们这个不起眼的行当,虽然苦一点,但收入不比有些白领差。”记者反复追问后,徐先生又表示,“每天三五百随便赚的。”
  不过,黄牛看走眼吃亏的时候也不在少数。徐先生说着从包里掏出4张“悠仕卡”,有效至2009年12月31日。“过了有效期如果想激活,每延迟一天收5元手续费,而且只能在特定的几个商户处使用。”
  发卡商沉淀资金“大有可为”
  据了解,发卡商的主要收益是所发消费卡的沉淀资金,这已经成了业界“公开的秘密”。在消费卡行业多年,曾经帮发卡商组建流通渠道的王伟(化名)透露,“消费卡采取的预收款模式,即先交费后消费,发卡商可以说稳赚不赔。”
  “企事业单位、个人从发卡商购买消费卡,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如新华一城卡买10万返500,一些不知名的消费卡返点更多。”
  王伟表示,“几乎所有发行消费卡的公司都注册成立了相应的投资公司,发100亿元的卡,最起码有4亿元因为遗失、过期等原因会永远沉淀。”
  黄牛发卡商“互动”谋利
  在采访中,记者调查发现,黄牛这一角色在消费卡流通环节的地位至关重要,由于流通环节“水分”多,甚至出现黄牛和发卡商往来炒作的现象。
  据王伟介绍,此前他曾就职于一家发卡商,主要工作是将一款知名度不高的卡推向市场。“当时这种卡的销量其实已经铺开,公司管理层担心如果市场流通不畅将影响后面的进一步发售。”深谙消费卡市场的王伟意识到,黄牛肯不肯收是一张消费卡能否运作成功的关键。
  于是他联络了沪上的一批黄牛,约定由他们95折收进,再97折卖给发卡公司。黄牛和发卡商往来炒作如击鼓传花,一下搞活了流通渠道。
  消费卡的变现渠道畅通也很重要,据王伟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年底有一笔钱要进入“小金库”,直接入账绝对行不通。如果企业以职工的名义买一批消费卡,拿到发票后,再97折卖给黄牛,一倒手这笔钱就洗干净了。
(摘自《每日经济新闻》 印峥嵘/文2011年5月2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