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桐乡市的10万多张春蚕陆续开秤收购。由于今年春茧质量高,除了茧站丝厂在收购,更多小贩也加入春茧抢购大战,每担春茧收购价拉高至2100元至2200元。但这高价抢购风潮下,一直来提倡的蚕茧优质优价收购却显得苍白无力。
早采早卖毛脚茧
5月30日,在桐乡市的崇福、凤鸣等地,随处可见摆摊收茧的小贩,还有些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走村串户上门采收。笔者碰到了刚从小贩处卖完茧子准备回家的老太徐云仙。“卖给小贩每担有2100元。”她兴奋地告诉笔者,两三天前,海宁等地的蚕茧小贩就四处收购春茧了,开出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那你们卖的茧子有没有养足时间?”笔者问。“我家的茧子上蔟4周日开采的,村里有些人采得更早。”徐云仙说,小贩照单全收,农民也乐得早采早卖,售卖毛脚茧“蔚然成风”。
5月31日,桐乡市30多个茧站正式开秤收茧。上午10点多,高桥制丝有限公司里已经聚满前来投售春茧的农户,他们相互打听着价格。笔者问了几个蚕农,他们大部分表示在上蔟三至四周日就开始采茧子了。“我们农民就盼着能多卖点钱,其他管不了那么多的。”
抢购战愈演愈烈
高桥制丝有限公司的徐经理一见到笔者,就大倒苦水。“今年给小贩逼得没办法了,只能提早开秤收购。”徐经理说按照生产技术要求,一般要在蚕茧上蔟六至七周日采摘茧子,显然这段时间高桥生产的春茧还没到“火候”。“我们当然希望能收购优质茧,但小贩疯狂抢购已扰乱了市场机制,我们现在也只能跟着小贩走,不然今年生产就成问题了。”徐经理一脸无奈。
在跟风收茧的过程中,制丝企业也感受到了重重压力。目前,桐乡市本地白厂丝每吨价格高于外地1.5万元,炒高的春茧价格无疑又加重了成本。
据了解,蚕茧小贩大多来自凤鸣街道、高桥亭桥、海宁周王庙等地,他们采用土制烘灶烘茧,等干茧价格涨了再卖出。其所用的烘灶也是“一灶两用”,现在烘春茧,下半年烘菊花。
“样板茧”仍遭冷落
今年,桐乡市在高桥、崇福等地开展了优质优价收购试点工作,以蚕业合作社和丝厂为载体,落实样板蚕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但实际操作情况又如何呢?高桥制丝有限公司和亭桥蚕业专业合作社联系了50户“样板”蚕农,蚕农售茧凭“售茧卡”。徐经理表示,这批农户确实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生产,蚕茧在化蛹率、上车率和含水率上达到一定标准,丝厂给出的价格也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但合作社内其他2000多户蚕农投售的春茧和一般蚕农的春茧并无本质差别。“除了烂茧少点,其他都差不多。”徐经理表示在利益的驱使下,高质量的“样板茧”没法推广。
随着蚕茧收购机制的放开,对于提高蚕农收入大有好处,但也导致收购市场混乱。据了解,蚕茧收购需要凭证收购,但现在大多数小贩是无证经营。 沈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