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森林覆盖率

  几乎面对每位到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顾问于长青都不忘从电脑中调出两组图片。第一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上升到了20.36%的图表。另一张则是两排枯死的树苗——中西部某个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画面。
  “为什么森林覆盖率增加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却恶化了?”这位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前任主任,用手指头使劲敲着桌子。
  于长青指出,他发现了一组自相矛盾的数字:根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林业年鉴》,全国宜于乔木林生长而又可用于发展林业的面积为253万平方公里;而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截至2009年,我国累计造林面积已达268万平方公里,远超过253万平方公里的“所有可能形成森林的面积”。
  于长青表示,这一差别很可能是出在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标准上。部分地方为了追求政绩,把“大量的草原划成了森林”。一位业内人士也曾经透露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把灌木都划为森林,所以森林面积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据于长青观察,很多地方将绿化率的考核绝对化,不论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要求绿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层层下达造林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这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森林覆盖率”的崇拜甚至可以比肩“GDP崇拜”。
  他还记得自己遇到一位地方官员。对方握着他的手说,“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要按照你说的办,造林的项目就没了,财政拨款就没了,我们的乌纱帽也没了。”
  这就不难解释那些违背科学规律的植树造林现象了。这种盲目的做法,结果大多是“造林项目完成后,造林的人撤了,林就很快全都死了”。
  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统计数字,尽管我国的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存活的面积,只占实际造林面积的23.5%。
  在于长青看来,这也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造的人工林太少,而是砍的天然林太多”。
(摘自《中国青年报》 林衍/文2011年5月1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