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鹦哥戏也叫绍兴滩簧,为绍兴现存五大曲种之一,盛行于清乾隆、嘉庆之际的山阴、会稽一带。多为一旦一丑对唱。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有关鹦哥戏名称的由来,在艺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当时隶属绍兴府的余姚县有个财主,非常喜欢看花鼓戏,每当逢年过节、节庆喜日之时,他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唱。但戏班子不是一年四季都待在他们这个地方,所以财主难免有时会找不到艺人,不能想听就听,想看就看,甚是苦恼。
当时他家有一个年轻长工,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在田里劳作累了,休息的时候,他都会在其他工友的怂恿下,亮开嗓门唱几段民间小曲,或者喊几声劳动号子,消除疲劳。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获得了一个姑娘的芳心。这个姑娘原是跟随父亲靠唱绍兴滩簧度日的,无奈一场大病夺去了老父的性命,她只得卖身到财主家当丫鬟。
两人经常有说有笑,长工还从姑娘那儿学会了唱绍兴滩簧。这事传到财主耳朵里,他灵机一动,叫来两人,让他们按花鼓戏的样子给他唱绍兴滩簧。于是一男一女稍作打扮,在财主家的堂前就唱开了。只见女的清脆婉丽,男的起落分明,直把财主看得眉开眼笑,说他俩真像一对鹦哥(越俗称男女成双成对谓之“鹦哥”),鹦哥戏名称由此而生。(摘自《浙江民俗故事》阮余庆徐晓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