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全省各级供销社乘势而上,紧紧抓住节日旺季供应和春耕备耕两大业务主线,充分发挥农村网络优势,充裕货源,细致营销,优化服务,开拓市场,确保了首个季度的经营业务稳健增长,实现了“开门红”。
春耕热潮掀起,市场全面畅旺
今年1-3月底,全省供销社累计实现总经营收入46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呈现出“月月有增、各市普增、板块多增”的良好格局。
经营总规模月月增长。一开年,正处节日旺季备货,城乡批零市场流速加快;又逢备耕全面启动,推动着市场全面畅旺。当月全省的总经营规模达到了162.9亿元,同比增长34.4%;到了2月,节日零售市场旺势进一步增强,但受外贸出口骤然回降以及房地产市场趋冷影响,总规模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当月全省实现总经营收入达139.1亿元,同比增长13.9%;进入3月,春耕热潮全面掀起,外贸市场趋热,推动着总规模的上攀,当月总经营收入达到了162亿元,同比增幅又扩大至28.2%。
全省各市普遍增长。据统计,前3个月,11个市供销社的总经营规模分别达到了5.4亿元到71.9亿元,同比增长7.7%到63.2%,其中宁波、湖州、金华三市的增幅在三成以上。从全省县级社来看,也呈普遍增长的格局,84个县级社首季累计的总经营规模同比上年有增长的达62个,下降的只有22个。省社本级企业更是咬住旺市不放松,全力以赴拓营销,首季总经营额创下了115.5亿元的单季高位,同比增幅达到了37.9%。
各大业务板块大多看升。今年以来,供销社主营的几大板块业务,随宏观经济大势而动,传统的贸易业和社办工业持续保持畅旺的态势,服务业平稳增长,房地产业受制于政策而有所趋淡,但当季销量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消费品、农资、农副产品以及大类物资市场都在强劲的购买力推动下不断走强,首季全省实现内贸销售总额达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9%。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成交额的增幅高达三成以上。
农用物资货足价稳,流通主渠道凸现
今年春耕备耕货源充足、价格平稳。从1-3月底全省供销社的库存量来看,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大类农用物资的库存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季末全省尚存24.4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了36.2%。在价格上,除个别品种有升降外,主要物资化肥的价格总体上保持了平稳的态势。
农用物资的销量也有所增加。据统计,1-3月,全省供销社共向农民直接销售各类农资商品1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2%,发挥着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作用。其中化肥销售71.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0.1%,农膜1.1万吨,增加25.7%,农药1.3万吨,略减1.7%。
农村购买力强劲,改善型消费增加
一季度适逢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在农村强劲的购买力支撑下以及购物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市场呈现了“旺季更旺”的态势。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供销社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6%。
随着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农民对改善生活消费品质的欲望不断增强,购买商品更求档次和品位。如今年春节期间,各类食品、保健品、中高档馈赠礼品、土特产、水果、烟、酒、礼包等尤其好销,其中食品、烟酒及礼品的消费最给力;服装、家电、饰品等也十分抢手;数码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电已成消费热点,销售量比平时大幅增长,家电中的液晶电视、冰箱、空调、厨房小家电等销售尤为火爆。
受日本“核危机”而刮起的“谣盐风”也全面波及到全省大多乡村,一股抢盐潮卷动农村市场,后经各级供销社特别是遍及全省的一万多家生活资料超市及时补货、机智应对而迅速平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众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当前整个市场通涨的环境下,消费者对部分价格敏感性较强的生活消费品也时而出现非需购买的行为,这就要求全省供销社应有充分的市场应对机制,确保农村市场平稳有序。
农副产品购销两旺,再生资源增势放慢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供销社的批零贸易业直接向农民收购各类农产品3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5%;社办工业从生产者直接购进2.2亿元,同比扩大78.5%。与此同时,首季农产品成交额继续扩大,达11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8%。此外,专业合作社和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也不断发挥着生产和市场的组织作用。
今年以来,再生资源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继而传导到供销社在其业务营销上也呈现了三个变化:销售总规模仍有较大增幅的同时,增势放慢。据统计,1-3月底全省累计实现再生资源销售额1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其中1月增长2.9%,2月增长79%,3月降至3.1%。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走弱,一季度全省的市场交易额为2.6亿元,仅比上年同期略多了0.4个百分点。
蒋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