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人中遴选80人单独成班,实行书院式管理,特聘首席导师,4至6年弹性学制……湖北襄樊学院于今年3月初开办“孔明学院”,设立诸葛亮班,尝试一种培养“通才”的本科教育改革,近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有网友认为,襄樊学院这一“新颖”做法,有望打破沉闷的大学精神,值得称赞。也有网友质疑,“孔明学院”“诸葛亮班”是一种炒作。靠一个教室、几本教材,哪里会有什么将相人杰“一批批涌现”,真正的人才需要经过社会实践反复历练。
襄樊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孔明”命名,只是提醒学生,能够传承孔明先生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精神,回报国家与社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涂艳国教授表示,当前全国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也都在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襄樊学院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值得研究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到底该如何设计?如何要求?其实,许多高校一窝蜂地搞创新性人才培养,根本没考虑到学校生源、师资、实力等相关情况。
(摘自《燕赵晚报》 廖君 田建军/文 201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