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乳企“红名单”不是“免死金牌”

  全国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结果于日前公布,仅有半数企业过关。这无疑是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保障乳制品安全的有力之举。但通过审核、被列入“红名单”的乳企并不等于获得了“免死金牌”。
  食品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一次乳制品行业洗牌“不可能”一劳永逸。从“糊精奶”“尿素奶”,到“三聚氰胺奶”“皮革奶”,问题牛奶屡禁不止,企业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对企业不法行为的监管必须经常化、常态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看似完善,但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显示,监管环节不够严密,有的问题甚至在相当严重后才有所察觉。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增强对企业的动态管理,才是堵住“问题食品”的治本之策。
  正如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所言,要认真“回头”看,不要因为把关不严留下隐患,对通过重新审核的企业,后续监管一定要跟上。也只有这样,百姓的餐桌才能真正安全。
  (据新华网 朱立毅、屈凌燕/文 2011年4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