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展厅49个,藏品达106万件,面积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名称细算起来只有短短七八年时间,但国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旧中国,档案装在麻袋里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出于发展教育的目的,北京的一些文化名流开始奔走呼吁兴建博物馆。当年6月,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佥事的鲁迅开始奔走筹备,还将珍存的古物赠送给博物馆。
当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成立,这个馆址是鲁迅亲自考察选定的。中国早期的博物馆大多借用前朝遗存的厅堂庙宇等,极少有专设的场所。与简陋的馆舍相比,藏品及来源更加单调贫乏,博物馆接收的太学器皿和一些内阁档案奏折等6万件文物,成为这里最初的馆藏。而这些档案装在8000多条麻袋里,被凌乱地摆放在端门门洞里。
1921年,北洋政府财政窘迫,工资难以支付,政府部门只得自筹款项维持开支。当时的教育部就把这些麻袋中的东西当作废纸,卖给了西单一家纸店,价格是一块银元40斤。这家店铺以4000银元的价格购得约15万斤“废纸”,其中一些流入了古籍市场,剩下的送去造纸厂。后来北洋政府财政好转又盘算收回这些档案。此时这些文物已经辗转经过了很多人的手,每个买主都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判断挑拣,最初的15万斤所剩不过五分之一。
全民参与文物大征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同一天,博物馆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文化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极大丰富了馆藏。1958年,为了迎接建国1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规划中的天安门广场东侧,兴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筑。
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程上马的同时,一场全民参与的文物大征集也开始了。除了民间征集,全国有77个单位支援文物,先后调用和借用文物3万余件,著名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方鼎等国家一类文物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历史博物馆的。
时任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于坚回忆说:“当时强调全国一盘棋,革命博物馆也好,历史博物馆也好,需要什么东西,列出单子,由中央开信调文物,去了就拿回来,一般都是开了柜门说‘你拿吧’。光是故宫就支援了20多件,都是一级文物啊!”
2003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取代原来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2007年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动工,2010年12月竣工。新馆竣工后面积达到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博常设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其中的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西汉金缕玉衣等国家一级文物是国博的镇馆之宝。
2010年春节,国家文物局把文物馆保管的玉器、书画、金铜佛造像等39万件文物,划拨到国家博物馆,这使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由62万件变成了100多万件,进入了国际大馆的行列。
(摘自《文史参考》 第3期下佳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