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消费

直击农村保健品市场

  •   □见习记者 姚力丹 文/摄
      近年来,随着腰包渐鼓,生活在乡村的农民也渐渐开始关注养生保健问题,走亲访友、探望长辈时,许多人不忘提上几盒保健品。与此同时,一些假冒伪劣保健品乘机混进农村市场。记者近日来到杭州近郊农村,直击农村保健品市场。
    “二手货”,上架销售
      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村民周志德告诉记者,这几年,乡邻乡亲间走动时特别流行送些保健品,但村里并没有保健品专卖店,这些保健品基本都是在私营的杂货店、综合店购买的。
      在当地一家农副产品综合店,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几盒保健品。店主李女士说,逢年过节生意特别好,“村民来选购时会挑选包装精美、广告做得多、名气比较大的产品。”但谈到这些保健品的进货渠道,却让记者大跌眼镜,她说,大多数货都是从亲朋那里回收过来的,“有些人收礼后自己不想吃,就委托我帮着卖掉,偶尔,我也会直接到厂家进一点。”当记者询问进货时是否会注意保健品的“国食健字”、“卫食健字”、“国药准字”、“卫食证字”时,李女士连连摇头,“反正又不是自己吃的,只要拿得出手就行,一般什么好卖我就进什么。”“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正规的保健品销售网点,监管相对薄弱,造成保健品进货渠道混乱。除了一些正规知名品牌外,也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商家会凭着低廉的价格用一些假冒产品滥竽充数。”省保健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艳说。“我们曾经在一些农村地区查获过一些包装精美,印着夺人眼球标签的保健品,里面却是一些糖水,或是染了色的玉米面、小麦粉。”杭州市消保委投诉科的相关负责人说。
    选购者,真假不辨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保健品市场上70%的销售量都是用于送礼。杭州市下沙镇东方村村民姜大妈表示,“保健品都是亲戚送来什么就吃什么,反正是保健品,总吃不坏的。”“其实,这种被动消费很不可取。”省保健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艳说,“保健品食用要因人而异,比如,一些保健品中所含的成分高血压患者是禁服的,但有些农民以为保健品就是药品,用它来治病,结果反倒延误了病情,得不偿失。”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农村地区,不少制成胶囊、口服液、冲剂的普通食品也被当做保健食品销售,因为,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其中的区别。在萧山闻堰镇的一家百货综合店,当听说记者要买保健品,店主就指着一些“药酒”、“药茶”推销起来,“这些东西里面有药的成分,我自己平时都当保健品吃。”但记者并没有在这些产品的外包装上找到任何保健品字号标识。“国家卫生局对药品、保健品、普通食品有严格的区分,保健食品是介于药品和食品之间的产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若无不适,是无需服用的。”省保健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艳说。
    老年人,最易受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村老年人往往成为不法推销分子主要坑害的对象。
      建德市梅城镇53岁的村民吴玉兰一直受高血压的困扰,一次赶集时,恰巧看到小贩在推销一种降压保健品,吴大妈经不住诱惑,当场购买了3个疗程价值500多元的所谓保健品。但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吴大妈不但血压没降,反而增加头晕的毛病。当她拿着保健品和销售凭证前往该市消保委投诉时才得知,该销售凭证仅是药厂内部制作的销售凭证,并非正规发票,而这个产品也根本不具备降血压的功能。
      省消保委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不少人都有“花钱买健康”的心理,而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在选购保健品时容易被不法分子蒙骗。
      张艳说:“在消费信息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一些保健品推销者会租用一些农村老年活动室,以办讲座、讲授保健知识的名义向老年人推销产品,坑害消费者。”
    推销者,花样百出
      据了解,随着城市消费市场监管手段的日益完善,一些不法保健品推销者被各种媒体曝光后,逐步向市场广阔、商品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其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杭州市下沙镇下沙村村民萧有福告诉记者,在当地,常常可见一些贴在墙上的保健品宣传单,有的甚至还上门进行兜售。萧有福回忆说,去年他的妻子就碰到一女子上门推销一种高钙片,“当时对方说这种高钙片是通过国家验收的‘特效药’,现在‘送医下乡’,打折让村民试用。”看到该女子态度诚恳,而且价格也不贵,萧有福的妻子就花100元买了3瓶,然而打开包装后却发现,这些“高钙片”不仅味道难闻,而且没有任何说明,才发觉自己上当了。
      省消保委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一些保健品推销“游击队”往往将保健品和药品混淆,然后以免费试用、打折销售、赠送礼物等小恩小惠吸引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购买,一旦得逞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些推销者为了增加促销活动和产品的可信度,会事先复印一些批准证书、检验报告、荣誉证书蒙骗消费者,披上合法外衣招摇撞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