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采摘高峰已至,我省采茶工缺口却高达27%,用工矛盾不仅在春茶采摘上凸显,且已波及农业其他领域——
眼下,春茶采摘正逐渐进入旺季,在鼎鼎大名的杭州梅家坞村,茶农梅师傅却犯了难,原本在年前就约好的20个采茶工今年集体放了他“鸽子”。“20个人,难道家里一起有事?肯定是不愿来杭州采茶了。”梅师傅说,现在村里是招工比采茶更急。
春节过后,波及众多行业的用工荒,也逐步蔓延到了农业、农村领域,困扰着农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用工荒,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日前,记者在我省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
农业用工荒或成常态
采茶工紧缺在我省已不是零星现象。据梅家坞所在的杭州西湖区统计,今年该区采茶工缺口占到需求的6%。而就是这样一个比例,在全省来看,已经算是相当好的了。
松阳缺采茶工3.5万人,缺口达30%;淳安、新昌缺2万人以上;泰顺、绍兴更是缺口50%以上……各地采茶工告急。省农业厅经作局近期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全省采茶工需求量为180万人,缺口48万人,缺口高达27%,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采茶工需求量的增加和招工难这对矛盾一年比一年严重,对我省春茶生产影响不小。”省农业厅经作局茶叶科负责人如是说。
采茶工缺乏,仅仅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工荒在农业生产的多个层次已普遍存在。
嘉兴市聚宝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建民说起用工,连连摇头。“这几天还勉强能支撑,再过半个多月基地开种了,缺口会更大,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借鉴?”陈建民急着向记者打听起了解决之道。
陈建民的基地面积有800多亩,主要从事蔬菜、迷你番薯的种植,在生产高峰期需要200多工人,而目前确定能来的不到一半。
宁波海通集团是我省最早的农业上市企业,企业规模和效益均在省内同行前列。可就是这样的公司,工人也不能“招之即来”。该公司输入部部长王巍说,农业生产所处的条件相对艰苦,这让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农业生产一线岗位缺乏兴趣,再加上季节性用工的特点,有时即使大幅度提高待遇,也很难招到工人。
“今年每天的人工工资至少提高了10元,达到70—80元,但仍不能有效解决公司下属20个农场的用工紧缺状况。”王巍说,按照目前的形势,招工难在今后会越来越突出。
招工难引发诸多问题
随着近年来用工荒的愈演愈烈,由招工难引发的一连串问题日益显现,逐渐影响到了不少农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海通公司的农场,从业人员以40-50岁居多,并呈现出年龄增大趋势。这其中,又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留住这批人也并不容易。”王巍说,人员不到位,生产不能完全展开,加上人员素质相对偏低,技术培训也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公司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聚宝湾公司,60岁以上的农村老太太担纲起了一线工作的主力。“想招的不肯来,就是这些老太太有时候都请不到。”陈建民说,今年要实施的好几个合作项目,因为工人缺乏,可能不得不减少面积。
省农业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农业从业人员缺乏、年龄偏大和流动性较强的状况,在我省农业领域较为普遍。“很多时候企业在人力培训、技术应用上会觉得力不从心,投入‘打水漂’也并不鲜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为吸引工人,企业纷纷试图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来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连以前政府三令五申要求企业替工人缴纳“五金”的要求,现在已成为众多企业的自觉行为。不少企业还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吸引工人。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用工成本,并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针对需求方积极的“示好”态度,一些农民却并不买账。衢州农民吴丽娣去年在杭州翁家山做采茶工,每天工资75元,从早干到晚。“还不如做钟点工,每小时20元,3个多小时就赚到一样的钱了。剩下来的时间,想干啥都可以。”不仅如此,随着家门口就业机会的增加,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也选择在家乡就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部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而这就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给企业运营带来不小困难。”有关农业专家表示,随着劳动力的供求从原来的企业挑人向人挑岗位转变,用工荒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业转型升级面临新课题
用工荒的出现,除了劳动报酬长期偏低对普通用工吸引力下降、农民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等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就是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所致。
“用工荒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机械化程度不够、农业工人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表示,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建立的产品竞争力将越来越无力,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急需通过转型来提升自身实力。
这一分析,陈建民深表认同。“这几年外部机遇挺不错,但是公司内生动力却不足。”他举例说,目前公司基地里正在种植一批订单蔬菜,客户要求标准化生产,所有生产流程都需透明、可控,仅靠从附近农村里招的农民,很难完成任务。“大学生难招不说,招来也留不住,技术人员培养不起来,这都成了企业急需医治的‘慢性病’,但短期内又很难治愈。”
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则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来破解招工难是远远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农业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工荒其实是倒逼我们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