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大伙的强烈兴趣,有人甚至称它是“史上最牛毕业证”。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而网友之所以说这张毕业证书牛,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
从开明书店版的民国小学生课本,到如今一张写有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签名的毕业证书,为何总能形成话题、成为焦点呢?这其中,固然有“距离产生美”的历史审美情结或是“厚古薄今”的观念在作祟,但说到底,还是因为这张小小的证书隐含的价值内核,让当下的人们看到了一种对待教育认真、严肃的态度与精神。
当年,清华国学院的研究生一人拥有多名导师,而且个个响当当。现在,根据《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的数字,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一名博导带这么多学生,不消说去指导,恐怕认都认不过来,以致学生见导师一面都难。
除此之外,网友的羡慕,还源于对几位教授人格的欣赏。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名一落,就意味着他们以自己的学术良心与人格操守担保学生已经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的水准,这些名字本身就隐藏了巨大的诚信价值。而在学术泛行
政化的当下,即便毕业证上有导师签名担保,公信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自《河南商报》 201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