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企风采

乳品行业洗牌

看浙江乳企如何应对

  •   佳乐乳业的检验人员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3月1日,对很多中小乳制品企业经营者来说,原本是个决定生死的日子。因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乳制品行业的新规,各地要陆续对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资格进行重新审查,一批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的企业很有可能无法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
      目前大限已至,但仅三分之一的企业完成核查。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在2月底宣布,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顺延至3月底。“在3月1日前,我市乳制品企业已提前锁定5张‘入场券’,他们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应该悬念不大。”金华市质监局副局长王支平说。
      这一决定乳制品企业生死的新规是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12月1日共同下发的。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监管乳制品的安全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审查将通过提升成本压力推进行业洗牌。
      新规要求,要取得乳品行业合法生产许可证,乳制品企业必须进行改造,增加大量投资,所有产品出厂必须实现批批检验。最引人注目的是,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委托检验。这无疑大大抬高了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
      金华市乳品行业协会会长、佳乐乳业公司董事长夏济平说,高昂的检测设备购置和运行成本也把小作坊小企业拦在了乳品行业之外。三聚氰胺检验设备每套动辄数百万元,而且除了必须配备的检验人员的人工成本,三聚氰胺每天的检测成本也在1200元以上。此外,按照乳业新规必须配备的用于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高效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价格不菲。
      为了达到新规设定的各项指标,“佳乐”在去年已投入800多万元用于购置检测设备、建设化验室、配备人员,而该企业去年总利润为2700万元,这意味着企业去年收益的三分之一被用于乳品规范化生产的升级。
      “哪怕企业没利润,这笔钱也要投,因为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这是不得不支付的‘入门费’。”王支平说。不过也不是每家乳品企业的投入力度都像“佳乐”那样大,因为“佳乐”和“海华”的产品以液态奶为主,“李子园”以含乳饮料为主,“好源”以炼乳为主,“银河”以牛初乳为主,主打产品不同,需要配备的检测设备不同,投入也不同。
      乳业新规力推乳品行业“洗牌”的效应目前已经在我省显现出来。我省原本有乳制品企业36家,在生产许可证重新申报审查时,有10家乳制品企业因为规模小、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弱,无法达到新规的审查标准,自动退出了乳制品行业。
      金华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市的佳乐乳业、海华乳业、好源乳业等3家企业已一次性通过审核,银河生物科技、李子园牛奶已按要求进行整改,虽然目前尚未接到通过省质监局审核的消息,但基本上问题不大。
      “乳品企业投进去那么多钱进行自检和设备更新,这部分成本会不会通过牛奶等终端产品的提价摊到消费者头上?”面对这样的疑问,夏济平表示,乳制品的价格不是由哪家企业说了算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所以本次乳业新规不会对牛奶等乳制品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企业新增加的运营成本都将由企业自我消化,不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乳品行业在经历此次洗牌和规范后,今后老百姓消费乳制品将更有安全保障。
    (吴振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