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在畲族自治县景宁,有这样一个合作社,在它的700多个成员中,一半是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它建立的“企业+合作社标准化栽培基地+低收入农户、农村残疾人、少数民族群众”合作模式,为全省首创;合作社负责人是一位年仅26岁的大学毕业生。它就是景宁硕园爱心灵芝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个从建立之初就本着帮助弱势群体的合作社,近日被评为省级龙头扶贫专业合作社。
输血:给低收入农户分红
“我们合作社现有181户残疾人家庭入股,每户入股资金500元,生产经营活动全部交给合作社,每年可分红500元。如果有土地租给合作社的,年底可确保800元红利。”合作社理事长刘宇告诉记者,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规定,但当时很多村民都持怀疑态度。“大家开始都不太相信,认为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鹤溪镇周湖村村委会主任蓝山河说出了大家的顾虑。“既不出劳力,也不出技术,那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不会是想携款逃跑吧?”蓝山河说,景宁本来就是贫困县,低收入农户较多,每年拿出几百元钱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后来,合作社和当地乡镇政府派员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农户们才知道合作社由政府主管,依托景宁博士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是它的协作单位。在鹤溪镇和梧桐乡,凡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及残疾人家庭,每户500元的入股资金由政府从每年的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同时,一些不在低收入农户范围内的贫困农户,县里还每年组织干部通过献爱心等方式帮助出资入股。农户们的疑虑打消了,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高涨。目前,鹤溪镇和梧桐乡的低收入农户几乎百分之百入股合作社。
土地流转则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据刘宇介绍,合作社所在的鹤溪镇三枝树村周边的土地租赁价格在每亩700-800元左右,而合作社从低收入农户那里流转的价格每亩高达1500元,这都从政府每年给予的专项补助中开销,更是让一些农户喜上眉梢。
据了解,3年多来,合作社信守承诺,已给低收入农户分红100多万元。如今,该专业合作社已成了一个年收入超100万元,帮助181位残疾人和2500多位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的爱心合作社。
造血:让农民掌握新技术
入股之后的农户看到合作社的灵芝卖得这么好,也有了自己的打算。三枝树村的雷香菊说:“公司的生产基地就建在村边,我们不但可以入股做社员,还可以到灵芝生产基地打工,学种植技术!”梧桐乡的蓝昌伟说:“我原先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但看到合作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好了现代化的标准生产基地,又承诺承担生产技术和市场风险,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我最近正在学灵芝种植技术,种好后可以把它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在‘输血’后就想到要如何帮助农户增加收益、提高技术,所以在雇佣工人上都尽量照顾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刘宇说,合作社雇佣的15个长工全都是残疾人,他们拿固定月薪1100元。到了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份的种植季节,合作社还会雇佣50多个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这正是农闲的时候,他们每天也能有60-80元不等的收入。“其实像食用菌绑带、套袋等简单的技术活,残疾人和正常人是无异的,而且残疾人还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做起事情来也更认真。”
为了让社员们的种植技术更专业,合作社还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为社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员的栽培水平。合作社曾荣获“浙江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暨浙江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等称号。“一些农户在掌握了种植技术后,还可以带回家去做。”刘宇说,合作社采取了免费或适当收费提供菌种的办法,只要技术到位,可以让一些缺少资金或者家里走不开的低收入农户,把菌种带回家去种,合作社负责按市价回收。
合作社的创建给周边低收入农户等带来了众多就业机会。通过参加基地基础建设、灵芝生产管理、黑木耳生产等多种途径,农户不但学到了技术,而且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据了解,合作社创立至今,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余亩,其中灵芝标准化示范基地30余亩,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灵芝250多亩,年产值超过了300万元。
据景宁县农办有关人员介绍,通过爱心合作社的帮扶,改变了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扶贫方式,改善了以往重复扶贫的局面,真正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跨越。
刘宇(右一)在给低收入农户分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