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一个草根文人与他的“百艺馆”

  近日,在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占地约180平方米的“百艺馆”,根雕、竹椅、火钳、花龙船、跳马灯等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形态各异、摆放有序。“这豆腐坊我们家也有。”“这猴子雕刻得真好,像真的一样。”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乐滋滋地评议着每一件宝贝。
  这些宝贝是谁搜集的?他就是鄣吴“草根文人”——71岁的王季平。
建馆初衷:
  只为挖掘村庄文化
“我们村没有名人,也没有景点,大家商量了很久,建设定位很难。”王季平说,因为自己担任过鄣吴镇文化站站长,当时村支书就找到他,提出让他帮忙想想办法。“想了很久,我最后提出可以挖掘村庄里的历史文化。”王老说,上吴村200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从安徽移民过来的。通过观察,他发现几乎每家都有手艺人。于是,他便向村里提出可以考虑挖掘这种“手艺文化”。
  没想到想法一出,村民一致认为这个想法可行,村里于是准备建造一个“百艺馆”,将村民的手工艺品一一展现在里面,既充分展示祖辈100多年来的生活状态,又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带病上阵:
  只为一份责任之心
  从去年9月份开始,王季平就开始着手准备,他每天拎着一只小包,拿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戴着一副眼镜,在上吴村的村前村后转悠,“8月,我主要是召集村里的一些老人开座谈会,询问手工艺品情况,准备一些理论材料。”王季平说,9月份,他就正式开始挨家挨户搜集了。“白天到各家去走访,碰到年长点的就问,晚上回家坐在电脑前把一天记录下来的资料输入电脑里整理。”他说,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7月份,王季平因关节痛左腿曾开过刀,在搜集工作中,经常会阵痛,有些手艺人家住在高山上,没办法骑电瓶车,他只能忍痛走路上去。家人心疼他,他总是笑着甩出一句:“我是地道的上吴人,有这一份责任在心里。”
  令王季平感动的是,大部分村民都很配合这项工作。“很多人主动给我提供线索,有些村民甚至拿出家中的手工艺品送给我。”
百艺之馆:
还原村民本原生活
  由于王季平的不懈努力和村民的支持,几个月下来,“百艺馆”终于成功亮相。、
  据介绍,“百艺馆”分馆内及外延两大部分,将搜集来的300多件手工艺品分成18个行业,包括民间艺术、民间手艺、民间歌谣等。民间手艺主要展示根雕、桶匠、竹篾匠、豆腐坊、制扇、石匠、铁匠等一些生产工具;民间艺术主要是一些龙舞、“跳和尚”、蛙舞、狮舞等的娱乐工具。而民间歌谣为外墙上的一些小调、山歌等。“手工艺品有的有10年、20年历史,有的甚至上百年了。”王季平说,虽然“百艺馆”里展示的是物品,但反映的却是村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根雕,就是村民以前上山劳动时,采集枯死的树木加工而成的。“我把它们统称为‘行将远去的百艺’。”王季平表示,目前手艺人大多数都转行了,一些已经老去,现在18个行业的手工艺品一半手艺将要消失了,这些搜集起来的可以称为珍品。
(陈玉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