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徐在山:“黑龙江第一村”的“领头羊”

  •   本报记者 陈鎏琰
    编者按:
      去年底,本报记者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农民报协会举办的黑龙江采风活动。一路上记者深入哈尔滨、伊春等地农村,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也感到,建设新农村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的党委书记徐在山就是其中一个。
      在哈尔滨近郊,风光秀丽的松花江边,有一个246户、798人的小村庄。这个不大的小村庄却在黑龙江“书写”出了一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传奇:2010年村集体企业实现产值8亿元,利税85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这就是被誉为“黑龙江第一村”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
      说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倍感自豪地提起他们的带头人——村党委书记、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在山。
      今年68岁的徐在山,1959年因生活困难,16岁的他随全家下乡来到红光村,由城市居民变为农民,一干就是50多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建设“美好红光”的事业上。
    创新企业发展有高招
      说起过去的红光村,土地大部分都是难以利用的泥洼、沼泽地,房舍也都是“披头散发流眼泪,里倒歪斜拄拐棍”的泥草房,村里虽有几个小作坊,但一年到头村民也赚不了几个钱。这让当时已经扎根红光村并当上村党委书记的徐在山焦心不已。
      1984年,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浪潮让徐在山再也按捺不住急切心情,他只身到大邱庄学习考察改革成功的经验。回村后,徐在山率先打破旧体制的藩篱,提出了改革设想,制定了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对村里的几个小作坊,改变生产大队管理模式,推行现代企业的公司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村办工业,走工业化道路,实现由小作坊向规模效益型企业的跨越。
      经过几年努力,原先的小种鸡场成为饲养5万只蛋种鸡和年孵化150万只种鸡雏的黑龙江省一级种鸡场,又先后创办了红光铸铁锅炉厂、锅炉辅机制造厂、换热器厂、给水设备厂、红光锅炉安装公司、红光制药厂、红光冰棍厂、红光水泥预制构件厂、红光油脂化工厂等10多家企业,使红光人开始走向富裕。
      近年来,徐在山经过详尽的风电市场考察后,开始涉足风电制造领域,新上了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厂,生产的风电塔架设备受到了丹麦维斯塔斯和美国GE公司等国际风电巨头的认可和好评。2010年3月,又在辽宁兴城启动了年产1000台兆瓦级风电塔架及附件项目,实现了新跨越,为红光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发展红光事业的过程中,徐在山始终认为“科技人员是企业的第一财富”。早在1987年,红光村就设立了“伯乐奖”,鼓励大家举荐人才,很快就有20多位高级工程师来红光村的企业就职。建设红光,发展红光,徐在山求贤若渴,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一次,当他听说有位高级工程师从大企业退休了,就连忙想办法找到他家,千方百计把他请到红光村的企业就职。当国家实行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大学、跑人才市场,并为这些网罗到的人才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让他们落地生根。同时,企业实行领导岗位竞争机制,先后提拔年轻干部50余人,使公司的领导层思想活跃,更富创造力。在户籍、住房、个人学习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为科技兴企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建设新农村有奇招
      徐在山说:“红光村的新农村建设要走出一条以工强村、农牧渔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早在1990年,红光村就兴建了4栋五层楼房,每个已婚男、女村民都分到一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大大超过当时哈尔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开启了黑龙江省农民自建住宅楼之先河;2000年,红光村又配套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商场,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整个村落,并配套建设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娱乐中心等设施。当前,红光村正在筹建农民别墅新居工程,村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久将达到50平方米;面积为3600平方米设有电梯的村老年公寓即将竣工,将成为村民安度晚年的乐园。
      2003年,在兼顾岗位、工龄和贡献等因素的基础上,徐在山推行了村办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制后一次就投入400多万元,为村民补交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使村民全部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现在,红光村的退休村民都享有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社保和医保。由社保发放的退休养老金,每人每月800元到1500元,村里还每人每月补贴文体娱乐费300元,加上年末股份分红,退休村民平均每人每月2000多元。
      徐在山还非常重视村民子弟教育,村里每年都会举办在校子女学习成果汇报会,至今已有48届了。不仅报销员工子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全部学杂费,还进行每期一日的主题活动,注重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考上大学的子女,给予每人1000—2000元不等的奖励,大学毕业回村工作,还报销大学期间全部学费。
      如今,徐在山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创业激情依旧不减。他说,红光村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千台风电塔架制造基地。三年后,红光村产值要实现20亿元,利、税各超亿元,把红光村建设成为新农村样板。
      参加第七届全国村长论坛时,徐在山(左一)和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亲切会面。
    徐在山(左一)正在为来访的客商介绍公司情况。在庆祝55年厂庆上,徐在山(右一)为杰出人物颁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