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现在,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招聘大学生难、留住大学生更难的状况。但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不仅招聘到了6个大学生,而且留住了这些大学生,他们在合作社工作时间最长的已有3年多。那么,合作社吸引大学生靠的是什么?大学生如何在合作社长时间发挥作用呢?
吸引大学生:
一靠政策,二靠企业文化
据了解,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是以肉鸡饲养、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18个,成员出资额300万元,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超4500万元,其中,2010年达到5130多万元。近十年来,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宁波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省十佳畜牧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优秀典范等荣誉称号,合作社的“吃克”牌肉鸡被评为慈溪市名牌产品,养殖基地被列为宁波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
合作社理事长范伟达告诉记者,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肉鸡疾病逐渐增多,防控难,诊断及治疗难度逐渐加大,缺乏科学饲养知识,肉鸡淡季滞销等。针对这些问题,合作社于2007年在慈溪市畜牧局的推荐下,聘请了庞志方、唐军梅两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专门负责养殖技术指导,2008年又聘请了动物饲料与营养专业大学生方颖负责肉鸡的营养工作。之后,合作社又先后招聘了4名大学生,分别负责市场营销和养殖管理。这些聘请的大学生除一人因家中发生变故回家外,其余6人均在合作社就业创业。大学生的到来给合作社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当谈到合作社吸引大学生的秘诀时,范伟达表示,这主要靠政策、企业文化等。宁波市是全国首个探索培养新型农民的城市。据悉,早在2009年3月,宁波市就出台政策,鼓励达到一定条件的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功能区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聘用1至2名拥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的专职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市、县两级财政依照1∶1的比例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报酬。同时,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对所聘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奖励。慈溪市还定期组织这些大学生到台湾、香港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010年,合作社的唐军梅就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开阔了眼界。
在外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文化也少不了。毕业于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王磊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到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是因为这边的合作社发展得好,对大学生的待遇也不错。合作社给他们大学生都买了社会、医疗等保险。如果自己干得好,还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拿到合作社的股份分红。王磊说,在合作社,他们可以免费使用宽带,获取外部信息很方便。对于缺资金的大学生来说,到合作社参与创业是个很好的途径。
大学生:技术活拿得起的最吃香
2009年春天,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河南籍大学生庞志方初到合作社,当时,他发现很多社员对肉鸡免疫存在认识“盲点”,认为在鸡群出现病症后再免疫也不迟,结果合作社时常因鸡群免疫力低下而造成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庞志方提出了肉鸡疾病个别治疗方案,带头对合作社的肉鸡实行定期预防接种,并根据季节变化应用不同的免疫程序,一下子将合作社的肉鸡出栏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很快,合作社社员都戏称庞志方是“技术达人”。
王磊告诉记者,大学生毕竟都比较年轻,初到合作社,一些有二三十年养殖经验的社员,不会认同你。这时,大学生就要用行动说话,做成一二件有利于社员的事,让他们慢慢认可你。他说,他们合作社有个叫陈傲法的养殖户,养殖的白鸡生了法氏囊病,该病蔓延快,能批批相传。当时,养殖户很着急。王磊摸清情况后,引进新药,对症防疫,终于控制住了病情,帮助养殖户挽回了每批3000-5000元的损失。
养殖大户庐建锋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聘请大学生就是不一样。以前,一旦鸡生病,他都要跑到二三十公里外的余姚家禽医院去,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合作社请来的大学生就能帮助解决。
范伟达说,大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养殖新观念大胆地运用到实践中,向养殖户灌输“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养殖理念;他们走进鸡棚,耐心解说,细心指导,及时发现并正确解决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帮助社员建立较为规范的肉鸡养殖档案;在引进苗鸡前,对社员进行统一辅导和培训,引导社员掌握最新疫情和养殖技术。
在大学生的建议下,合作社创建的肉鸡屠宰加工厂已投入使用。2010年初,合作社又投资200万元,引进了广东智威父母代岭南黄种苗1.2万套,实行标准化全封闭式饲养,成活率达98%以上。
合作社引进大学生,不但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和社员收入的增加,还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用武之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在肉鸡饲养过程中,降低了养殖成本,成活率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禽流感疫苗的免疫率达到100%;料肉比(饲料系数/报酬)提高33%,按每年养殖200万羽肉鸡计算,可节约粮食约300吨,节约成本90万元;社员(养殖户)的畜禽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往年平均成活率约为70%),成熟期缩短7天,经济效益提高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