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周恩来巨额外汇存款之谜

  1997年在中国银行内部审计中,一笔30年前的存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笔钱是1967年7月8日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的,总额为1.2万英镑,根据当年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是82308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要想弄清这笔巨款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一对跨国伉俪说起。
正义成就跨国姻缘
  20多岁的英国姑娘多利出生在伦敦。1940年,多利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1944年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进入关键的阶段,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都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为抗日战争的受害者募捐,多利发现负责管理中国政府募捐箱的官员经常会盗取捐款,就将募捐箱放到柜台底下藏起来。多利的举动激怒了募捐官,他以私藏政府募捐箱为由要求银行经理开除多利。经理迫于压力只好同意。这时,一位年轻的中国员工刘本昆站出来,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雇员,1943年来到伦敦分行工作。在刘本昆全力帮助下,多利被银行留下来。
  多利的正直善良深深地吸引着刘本昆,刘本昆的骑士风度也打动了姑娘的心。1949年,多利与刘本昆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多利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毅然起义保护银行资产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在百废待兴之时,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财产成了新政府的一件大事。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立即通电各海外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伦敦分行的经理不但拒绝接受中行总管理处的领导,还准备转移中行在欧洲储存的大量外汇。
  保卫当时伦敦中行持有的人民政府的财产便成为紧要任务。刘本昆等5位员工的亲属在国内,对新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经反复考虑,刘本昆等5人决定起义。5人起义小组成功地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刘本昆被中行总行任命为襄理。
  新中国成立后,刘本昆一直想回祖国工作,他给总行领导写了一封信:我希望回国工作,我的夫人也极愿同我回到中国。刘道蕊很清楚,当时中国的生活条件远不及英国,但作为妻子,她尊重丈夫的选择。1957年,刘道蕊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总理要求退回捐款
  1967年初,在刘本昆的一再申请下,中行总行同意让他们夫妇回国工作。接到通知后,刘本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卖了全部家产。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夫妇俩踏上了行程。回国后,刘本昆被分配到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工作,刘道蕊在总行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制作各种单据。
  1967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写道: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不是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随信还寄去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接到这笔款后,周总理很快做出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但因“文革”的影响,查找捐款人的事,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这笔款的安全,负责调查捐款人的工作人员以周总理的名义,将钱存入了中国银行。谁也没有想到,这笔钱竟然存了30年。
用存款成立基金会
  1997年,刘本昆夫妇退休快10年了。那年在中国银行内部的一次审计工作中,发现了一笔30年前以周总理名义存入的存款,经过查实,这笔钱是1967年周总理收到的捐款。时间过去了30年,将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并加上利息,这些钱在1997年价值467000元。上级领导命令中国银行继续执行30年前周总理的指示,找到捐款人,把钱退回去。经反复调查,最终证实,刘本昆夫妇就是30年前的捐款人。
  当中国银行的代表找到了刘本昆夫妇,问应该怎么处理这笔钱时,他们说,这笔钱已经捐出去了,不能再收回。其实刘本昆夫妇并不富裕,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刘道蕊说:“我提议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摘自《福州晚报》 2010年10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