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为农村信息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提供有效途径

永康一农技员开发软件惠及全国农民

  再过三个月,就是早稻种植时节了。打开“声广植保”网站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自助式智能咨询系统”(以下简称“智能咨询系统”),了解早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情况,是不少农民的选择。
  这个网站和智能咨询系统软件都是永康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夏声广自己掏钱开发设立的。截至目前,网站和智能咨询系统的访问量已超10万人次,注册用户大多为农民,遍及广东、辽宁、安徽、湖南等20多个省份。
  “全国农村信息服务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开设网站和智能咨询系统,我就想为全国农民突破‘最后一公里’。”夏声广说。
坚持10年拍摄病虫害照片
夏声广从事植保工作已有20多年。早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省100名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等称号。他编写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已再版7次,在全国发行13万册,成为畅销农技书籍。
  在跟农民朋友交往中,他感到农民总听不懂他所说的专业术语,平时买到的农技书的绘图无法跟现实的病虫害真正对应起来。因此,他想给农民出一本一看就能明白的病虫害图谱。
  制作图谱首先要拍病虫害近照。为了找到病虫害,夏声广在永康跑了不少地方,终于在山后卢一带找到几处理想的拍摄地,这是些年久失管的果园,光杂草就有一人多高。“每次到那些地方,我都要穿上高筒雨靴,可手不能用什么东西套着,每次拍摄时,要么被刺扎出血,要么被蚊子咬出一个个包。”夏声广还从电脑中找出了当时的照片,手臂上被咬出16个包。
  为了跟踪害虫的生长过程,他有时要在野外持续拍摄半年或更长时间。有些害虫实在无法找,他就将幼虫抓到家中养起来,观察和拍摄从小到化蛹的整个过程。
  10多年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天,已拍了10万多张病虫害照片,其中滑皮蓟马等不少害虫均为首次发现。这为他开发智能咨询系统软件、开办网站打下了基础。
软件要让农民一“摸”就会
  2007年“声广植保”上线后,他就开始琢磨开发一款让农民一“摸”就会的软件。
  首先,他给软件设计了一个基本框架,每个页面的程序只给两条路径,要么选“是”,要么选“不是”。打开页面后,农民看到图片,就可以跟田里发现的病虫害对照,核对准确的,按照提示依次点击,页面上就会出现诊断结果以及防治方法等。
  2009年下半年,考虑到自己不懂软件开发,夏声广找到省农科院数字研究所程序工程师。经过几个月努力,全国独一无二的智能咨询系统开发完毕。2010年9月19日,国家版权局给夏声广颁发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专家对此评价,“这套软件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建立数据库,集‘傻瓜化’和‘智能化’于一身”。
  李维哲是永康恒邦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说,得知夏老师开发了智能咨询系统,合作社有不少社员特意买来电脑。2010年我省稻虱病高发,在智能咨询系统帮助下,社员们及时防治稻虱病,单季稻亩产达到500多公斤。 (蒋中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