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吉利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包括体系、运作机制、战略规划、人才工程、管理模式和知识积累等的全方位创新,使吉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些创新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方位的体系创新。
体系创新 力量首先源自整合,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构建了三层运作体系。第一层面是集团技术部,负责整个技术体系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第二层面是研究院,作为吉利研发大本营,负责完成各项研发任务;第三层面是各基地技术部,负责在产产品的质量改进与工艺改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的完整体系。
运作机制创新 在三层体系架构下实现了产品自始至终、技术从无到有的系统管理和持续创新。研究院以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模式完成技术部下达的任务,最终将产品输出到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研发过程中的成果则形成论文、专利等加以积累、保护。
战略规划创新 首先,在中国汽车业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了产品平台战略和通用化建设。
根据集团2015年产销200万辆的宏伟目标,完成了整车5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42款车型产品和相应动力总成的总体规划。
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和少件化设计实现通用化,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投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产品开发,以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在研发战略方面,吉利坚持自主研发,广泛合作,并以掌控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具体来说,奉行能源多样化战略和“安全第一”战略。“安全第一”体现了吉利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吉利建立了全面安全管理系统,誓将安全性能打造成第一卖点。
人才工程创新 吉利建立了从职业教育、本专科教育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育才体系。特别是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作为中国第一家民办研究生院,吸引了诸多业界专家、学者前来传经诵道,成为培养企业高管的“黄埔军校”。
同时,建立了国内首创的独特用人机制,在技术体系内部设立管理、技术、项目和技能四条发展通道,确保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材”,以保留人才、稳定团队。
此外,我们还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民办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学院以培养汽车各个环节的高层次人才为教学目标,广邀海内外知名的汽车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前来授课;目前,吉利有200多名高管和中层骨干员工都是学院的学员,在学院这个平台上直接与业内一流名师交流和学习。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吉利的“黄埔军校”。
管理模式创新 即通过矩阵式管理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针对资源有限、任务繁重的现状,吉利研究院推行矩阵式管理,并通过强化管理,克服了责权不易明确的缺点。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了五大系统、20个部门组成的体系完备的研发组织架构,在矩阵管理体系下,研究院55个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得到全院资源的支撑,从而在仅有1200名研发人员的条件下,就完成了通常至少需要3500人的开发任务,创造了研发管理的奇迹,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研发管理的创新 借鉴国际经验,吉利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吉利特色的国际化的产品开发流程,涵盖整车、发动机和变速器开发,有规范的上下序输入与输出和严格的时间节点控制。同时,创立并推行独特的360°全方位项目评审机制。在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以统筹安排资源,解决相关问题;在技术方面,以各级别评审严格把关,从而确保了各研发项目质量合格、进度正常和成本受控。
此外,吉利在自主研发中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例如,带头加盟了由科技部牵头成立的轻量化联盟,并在其中发挥主动作用,集合全行业力量攻坚核心技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密切合作,包括成立了吉利-同济汽车工程研究院;同时,与国际著名供应商、工程公司等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知识积累创新 吉利将知识积累视为构建百年老店的重要基石,尤其注重书面化和制度化的知识积累。
比如,研究院“知识分享”讲座每周固定一期,分享内容都编印成册,供员工学习。又如,先后编印完成了21册24本174万字的《吉利汽车技术手册》和9卷16册210万字的《吉利汽车设计及技术标准》。此外,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也编制了32册270多万字的教材。此外,自行设计开发的KMS知识管理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业已成为研究院知识保存、资料查询、技术交流和日常办公一体化的高效便捷平台。
吉利技术体系创新工程不仅使吉利受益,更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吉利产品输出和技术突破的带动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力量被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产业链条的技术水平得到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自主品牌可以进行低成本、高速度、高质量的正向开发,而这对于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带动中国汽车工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