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瑞典公务员工资比工人低,印度笔试面试要一年

看看各国如何招聘公务员

  编者按:
  近日,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共科目笔试开考,141万人角逐1.6万个公务员岗位。“国考”再次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与中国“国考”的轰轰烈烈相比,国外公务员招聘是另外一番景象,美国随时缺人随时招,澳大利亚必须打广告招人。待遇方面,印度公务员一年仅上班160天,收入却是普通人的十几倍;而在瑞典,公务员工资甚至没有工人高。
◎怎么考
  国外招聘公务员,有的需要打广告,有的竞争也是“残酷至极”。
  美国:缺人随时招
  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雇用了180万名公务员。按照人数算,联邦政府是全美最大的雇主。而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招聘人员的过程可谓静悄悄。美国政府招收公务员没有统考,由各部门按自己需求招聘,缺人随时招,并不集中在某个时期招聘。
  网络是美国招收公务员最主要的渠道,各政府部门的网站都在显著位置有职位信息的链接。
  澳大利亚:招人必须打广告
  在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如有岗位空缺,必须在公共媒体刊登招聘广告,并组成选拔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进行面试,最后由部门主管决定是否雇用。
  韩国:录取率约为1100∶1
  公务员时下成了韩国人眼中的香饽饽,待遇好,又稳定,但想通过公务员考试非常不易。除了考试难外,因韩国政府精简机构,公务员的招收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降幅更大,造成公务员录取率约为1100∶1。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考公务员的热情,韩国各种公务员考试补习班星罗棋布。
  即使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他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韩国首都首尔市政府从2009年发起了“3%公务员淘汰制”,即政府采取措施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公务员,派他们去做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如捡烟头、监控大街上尾气排放过多的汽车等。
  印度:笔试面试过程持续一年
  印度的公务员的基数小,所以每年招考公务员的岗位也非常少,一般每年500人左右。正是如此,公务员被印度人视为“光宗耀祖”的行业,待遇远比一般工作高,他们是全社会公认的精英阶层,录取率为1.4‰,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印度公务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笔试又分初试和正式笔试两大部分。初试在每年的3月举行,正式笔试每年10月左右举行,只有通过初试的人才能参加。笔试通过之后,第二年的3月举行面试。
◎啥待遇
  公务员的薪酬问题十分复杂,它不仅和国家经济状况有关,且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欧盟:有“安家”费,还有“离乡补贴”
  欧盟公务员的高薪素有“金碗”之称,其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家庭补助和津贴三个部分。刚步入工作岗位,就会得到相当于两个月基本工资的“安家落户”费;凡是不在本国上班的欧盟公务员,每月可以领取相当于工资16%的“离乡补贴”;除公共假日、病假、婚假、产假等之外,欧盟公务员每年还可享受24天~30天的休假,这期间全家可得到一笔足够度假开销的补贴。
  印度:一年上班160天
  目前,印度人均年收入约为460美元,公务员的年均收入却高达7000美元。普通公务员的月基本工资约为581美元,还有名目众多的津贴、补贴,例如交通补贴、子女优生费、粮食补贴、通讯费、特困地区或基层补贴费等,这些津贴、补贴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数量惊人。此外,除去各种假期和法定休息日,印度公务员每年实际上班时间约160天。
  瑞典:首相上下班不能开公车
  瑞典公务员工资甚至不如建筑业工人高。瑞典各行业工资差别不大,领取最高工资的科研人员比领取最低工资的医疗保健人员工资高出20%;瑞典职级工资差别甚小,国企老总的工资比门卫工资高出135%。
  另外,瑞典首相上下班没有保镖,要么乘公交车,要么开私车,公家配车只能用于接待外宾、外出考察等公务活动。
◎咋规定
  在国外,当上公务员,并非万事大吉了,这些“金饭碗”也不是那么好捧的。
  泰国:每周一天穿民族服装上班
  在泰国旅游,人们常可以看到身穿民族服装的俊男靓女。近日,泰国政府又发出一道命令,要求泰国成千上万的公务员们,每周必须有一天身着民族服装上班。
  巴西:管好自己的嘴巴
  散布流言和谣传,一直是一种被人们痛恨而又难以杜绝的恶习。在巴西的卡斯卡维尔市,凡是参与了制造谣言和散布流言的国家公务员,将面临通报批评、接受职业教育甚至停止执行公职的处罚。
  荷兰:不许穿白袜子上班
  荷兰的公务员要遵守办公室着装守则,穿着必须一丝不苟。该国财政部近日规定,公务员不得穿白袜上班,理由是白袜“不属于得体服饰的范围”。该部还要求公务员穿深蓝色或灰色西装上班,以展示应有的“可信赖及专业”形象。
  匈牙利:身材好才能穿迷你裙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区长日前规定:市政厅女职员只有拥有“非常完美的小腿”才“够格”穿迷你裙,而且裙子的长度不能短于膝盖以上两至三厘米。同时,要求男职员在夏天穿运动夹克。(据《法制日报》《辽宁日报》《瞭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