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辉 陈小平
近日,记者到江山市凤林镇重访江山市凤鸣果蔬专业合作社,“三朵金花”(本报10月20日5版《抢抓先机,激情创业》一文曾有报道)正按计划将芦笋苗从育苗大棚移栽到大田里去。虽然初冬的旷野里有些凉意,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搭架盖膜、开沟松土,干得热火朝天。
随着晚稻等作物收获完毕,一些地方进入了所谓的冬闲期,农田开始闲了,农具“刀枪入库”,人员“马放南山”,但“三朵金花”忙着种菜的这个场景告诉我们:冬闲田里种菜,效益同样不错。
这段时间,如果你到余姚、瑞安、桐乡等地的田野里走一走,会发现一些与别地不太一样的地方。在这些榨菜主产区里,随处可见大片绿油油的榨菜,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生机勃勃。这一季榨菜正好“见缝插针”种在冬闲田里,短短三个月,就有2000多元的亩产值,高的甚至超过3000元。如此好的效益,当地农民又怎么舍得让农田“冬歇”呢。
前阵子,很多城市菜价高涨。譬如杭州,一把青菜就要3—5元,“马大嫂”们的菜篮子拎着越来越沉。菜价的涨跌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不可否认,菜价上涨有很多因素,但自给率不足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蔬菜如果要长途跋涉,几经贩销,才能到市民手里,菜价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边是良好的效益,有利于农民增收;一边是城里“马大嫂”们希望蔬菜新鲜点、品种丰富点、价格便宜点。显然,在这一片片的冬闲田里,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仍有很多潜力可挖。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第二项就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市长们拿什么负责呢?只有菜园里种满了菜,池塘里养好了鱼,棚舍里猪肥牛壮,市长们才有负责的底气。
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创新了很多农作制度,尤其是在开发利用冬闲田方面成效明显。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马铃薯、牧草甚至绿肥等作物,不仅丰富了市场菜篮子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减少了冬季抛荒,还为来年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年之计更在于冬。充分谋划好冬季生产,对全年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让冬天的田野充满生机,待到春暖花开时,新鲜蔬菜上桌了,马铃薯可以挖了,洒下的油菜种子“金花烂漫”了……那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笑容,还有真金和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