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我省财政支农资金助农增收发展综述﹙上﹚

  本报记者 陈鎏琰
  编者按:2010年初,中央、浙江省财政拨付以及各市、县(市、区)各级财政整合资金共近5亿元,重点支持浙江的蔬菜、油茶和虾蟹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这是自去年以来我省再次大规模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特色产业进行定向扶持,而且扶持力度创历年之最,全省近千万名农民因此受惠。
  作为海宁市无公害蔬菜项目实施基地,海宁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科技园自2008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成效明显。园区总占地273亩,其中设施大棚就有205亩,渠道总长1500米,目前还有冷库和蓄水池正在建设中。合作社负责人李燕海告诉笔者,如果没有项目资金的扶持,不要说一年,就是三年都做不了这么大的规模。
  据了解,该园区项目总投资344万元,其中配套184万元,自筹160万元。园区内道路通畅,沟渠整洁,大棚内外喷滴灌设施、防虫网、遮阳网一应俱全。目前,设施大棚大部分已投产,其显现的效益,让李燕海信心倍增。由于设施的配套运用,园区大棚亩收入可达1.8万元,而普通露天地亩收入仅为1000元,两者相差17倍。
  在湖州,标准鱼塘、高标准鱼塘的建设,改变了淡水养殖区脏乱杂面貌,使养殖区域水体的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产量增加一半,效益增加1倍以上。养殖结构得以优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改善了渔村的生态环境。
  而在嵊州市,自2009年落实香榧产业发展项目以来,已新建香榧林2000多亩。2010年,嵊州香榧干果产量突破600吨,比上年增长33.34%,实现香榧总产值1.3亿元,榧农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近年来,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建设的有力推动下,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快速推进。以蔬菜产业提升项目为例,截至2009年底,全省蔬菜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累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近30万米,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8350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2.8万亩,新型育苗设施3087亩,形成产地初加工能力30万吨。
  临海市丰达蔬菜保鲜厂通过产业提升项目,当年增加经济效益270万元以上,600多亩项目区的西兰花平均亩产量1822公斤,亩产值3530元。与非项目区相比,亩产量增加302公斤,增长率19.9%;亩产值增加780元,增长率28.4%。
  “丰达”的一位负责人算了如下一笔细账:“项目实施后,示范基地农民每亩可减少化肥、农药成本250元,减少人工成本每亩170元,一般可增加有效产量10%,每亩增加产值250元,一亩地节本增效可达670元。遇台风暴雨,比过去可增加有效产量20%左右,节本增效可达到每亩107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