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粮雀之争,村民很无奈

  10月底,晚稻收割在即,但庄稼遭到一群麻雀突袭后,稻穗东倒西歪、枯黄,没有生气,地上随处可见谷壳和麻雀粪便。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永嘉县楠溪江中游一带,麻雀数量快速增长,成群结队“偷粮”。护粮和护鸟,成了一道难题。
麻雀抢粮 愁煞村民
“一想到麻雀,我都睡不踏实。”近日,53岁的村民杨松琴起了个早,说话间,十几只麻雀已从树上“扑棱棱”地从她家稻田飞起,在电线杆上站成一排。
  杨松琴是永嘉县花坦乡朱垟村村民,种了近1亩的水稻。经过3个月的辛勤耕种,眼看晚稻就要丰收了,可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杨松琴田里的水稻比周边的水稻提前了半个月左右开始成熟,这招来了附近山上大批麻雀。“最多的时候田里有近千只麻雀,电线上密密麻麻地排满,车子开过去飞起来一片。”
  走在杨松琴的田里,随处可见被啄食过的已开始枯黄的稻穗,有的只剩下一半的谷粒。在稻田外围的水稻基本被吃光。虽然田里有的谷粒还是青色的,但杨松琴已赶着收割了,“忙活了3个月,总不能让麻雀都吃了去啊!”
  像这样的场景,在永嘉县不少山区村庄都上演着。永嘉县枫林镇枫二村村委会主任徐献华说,该村共有500多亩水稻田,越是成熟早的稻田,损失越严重。最多的时候有几千只麻雀聚在一起,稻田上只看到麻雀,看不到稻谷。除了成熟的稻谷,麻雀还喜欢吃玉米、花生、蚕豆、油菜的胚芽,村民看了非常心痛。
  64岁的枫二村村民徐小坤说,他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没见过这么多麻雀。这些麻雀都是近3年才出现的。去年,他家的两亩田水稻,因麻雀的缘故,只收了700公斤。按一公斤稻米2.6元计算,就损失了七八百块。
驱赶恐吓 收效甚微
在枫二村的一亩稻田里,插着5个稻草人。这些穿着破衣服、画着浓眉怒目、戴着草帽、舞着红塑料袋的稻草人是村民对付麻雀的“武器”之一。在楠溪江沿岸的田地里,这样吓麻雀的东西并不少见,比如红塑料袋、红布条、化肥袋子,甚至还有村民给稻草人套上夜晚会反光的背心。“麻雀是保护动物,就等于穿上了黄马褂,杀不得,为了赶它们,我们想了好多办法。”枫林镇垟山头村村主任周益明也在为村里日益增多的麻雀头痛。
  村里有250亩稻田,有近10亩的早熟稻田受到麻雀的袭扰。他说,麻雀很聪明,刚开始扎的稻草人是有效的,但后来也就没用了。
  村民们又开始敲脸盆、拉大网,挥舞着竹竿,但手中的棍棒追不上飞鸟,只能大声喊叫,甚至燃放鞭炮。可时间一长,这些招数就失灵。麻雀虽然体长只有14厘米左右,但智商在鸟类中却名列前茅。
护鸟保粮 困扰村民
“麻雀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永嘉县林业局资源林政管理科科长阮逸分析说。山林植被恢复和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都有利于麻雀繁衍。
  2000年8月,麻雀被列入保护动物名录。猎捕、出售、食用麻雀都被列入违法行为。阮逸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驱赶,而不能杀灭。
  据悉,如果是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动物破坏农作物,有程序可以申请赔偿。但麻雀作为“一般保护动物”,还没设立专项的赔偿基金。此外,麻雀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也不好统计。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有关部门能设立专门的保护动物补偿基金,将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人和动物之间的矛盾。保险公司也可考虑开设相关险种;一些公司可考虑开发驱赶动物的高科技设备,利用声波等技术,在保障农作物收成的同时,不伤害动物。
(尤豆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