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中南海邮局隐姓埋名60年

  北京的府右街乙27号看上去毫不起眼。这排矮房子的中间是两个银色铝合金门柱,门柱的左侧挂着一块不大的金色铭牌,需要凑近,才能看清——中南海邮政支局。最近,中南海邮局登报寻访它60年历史里相关的老员工、老照片、老物件。这个昔日神秘的邮局才出现在公众面前。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1950年2月初,邮局职工、时年20岁的傅江海和同事赵卜一、郭克勤一道,奉命从香山来到中南海筹建邮局。9个月前,他们三人刚刚从西柏坡来到香山的“北平第五十支局”,负责为党中央寄发邮件。到了1950年2月,中央机关大部分已经迁往中南海。为中央机关服务的邮递员,也从香山随之迁往中南海。
  1984年2月21日在西柏坡成立的“山河邮局”可算是中南海邮局的前身,山河邮局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机关和首长们服务。后来中南海邮局的规格也沿袭了山河邮局,都是三个人,一个局长两个交通员。
  山河邮局,香山的五十支局,中南海邮局,从来没有挂过牌。在香山,就明确要求,邮局只叫“北平五十支局”,也不挂局牌;寄发单位和个人如写“香山”两字一律退回原单位,不予寄发。“中南海邮局”对傅江海他们来说,其实只是个头脑中的概念而已。他从不会向外人提起,同事之间都不说这五个字,他们习惯称之为“17支局”。
“海”里的人
从1948年到1958年,从山河到香山到中南海,傅江海总共跟随了中央机关10年的时间。那时候都是双重领导。邮政业务等归邮政系统管,生活和组织关系由中央警卫处交通科负责。和中南海的行政人员一样,他们也习惯地称中南海为“海”。
  邮局和“海”里的各机关单位的人都很熟稔,中央有什么活动都通知他们去。1954年第一次选人民代表,毛主席就在傅江海他们吃饭的大食堂里面投票,有人领着周总理过来介绍他们说,这是咱中南海邮局的。在内心深处,傅江海基本上把自己当成机关一员。
  除了机关单位,中南海里还有百十来户首长住家,都有各自的邮箱号码,都得按照信箱号码去送。傅江海调走后,接替他的尚元清每天6点就在“海”里投递,8点都必须投递完。有时他会碰上一早出来遛弯的陈毅,陈老总就说,“这么早送报来了,辛苦了!”有时候,陈老总还会主动把信报都接过去,“行了,都给我,我给送去。”
  因为邮局外面不让挂任何牌子和标语,为了提高邮局职工的服务意识,担任局长的李振才就张罗着在房间里面贴上了诸如“为人民服务”、“安全第一,服务至上”之类的标语。一天,周总理过来看到之后,就笑呵呵地说房子本来就不大了,贴了标语更显小,别贴了,再说“都是一家人,就别见外了。”
打开紧闭的门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中南海邮局搬到了现在的府右街乙27号院——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从中南海搬出来之后,中南海邮局不再归北京市邮政局直管,北京市邮政局西区邮局接管了中南海邮局。这一轮番的变化,对尚元清而言,并没有特别感觉。对他来说,只是换了个工作地点,其他一切都没什么变化。小院依旧不挂牌,不对外营业,不和附近居民打任何交道,他们吃饭、洗澡、参加文体活动,都可以在“海”里面进行……
  尚元清快退休的时候,邹定河调到中南海邮局工作。28岁时,她第一次被人带来这个小院,她的感觉就是“躲进小院成一统”。但是,府右街乙27号院的门还是被猛然推开了。1997年,西区邮局安排中南海邮局进行了一次装修。这次装修之后,在府右街关门闭户近30年的中南海邮局,服务对象从“海”里的中央机关领导扩展至社会各界;业务种类从简单的送信送报扩展到函包汇发储等多个领域;职工人数也逐渐增加到了33人。
  2007年,邮局又进行了第二次装修,把小院恢复原来古色古香的味道。那块金色的“中南海邮政支局”的铭牌这次总算被允许挂出来。这是中南海邮局第一次能明确地告诉外界,自己姓甚名谁。
  如今,中南海邮局已经变成了一个为普通百姓服务的邮局。
(摘自《中国周刊》第10期 邓艳玲/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