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三步齐走”建好农业“两区”

县(市、区)分管领导谈农业“两区”建设

  本报记者 陈鎏琰
  今年,我省提出把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这“两区”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聚要素、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把农业“两区”建设工作谋划好、实施好。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又对“两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建好“两区”采访了我省部分县(市、区)分管领导,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开展“两区”建设时,规划、主体、制度一定要“三步齐走”。
规划布局要统筹
  海盐县委常委黄江莺告诉记者,海盐是省定六个产粮大县之一,年粮食播种面积43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19万多吨,“‘两区’建设从规划开始,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下了极大功夫。”黄江莺介绍,从今年7月初开始,海盐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规划编制和论证评审这四个环节,进一步明确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发展目标,因此最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可以说凝聚了海盐人民对“两区”建设的极大热情和智慧,“我们力求使功能区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相衔接。”
  现代园区建设同样不能忽视规划布局。“我市在现代园区规划时,积极同主导产业相结合。”温岭市副市长陈刚告诉记者。
  温岭市在规划和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过程中,把生态循环、农牧结合、作物轮作等生产模式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重点加以扶持和推进。在其省级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中,建立了养殖—排泄物处理、沼液(沼渣)—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棚西瓜主导产业功能区中,开展西瓜、水稻、蔬菜轮作,形成粮菜瓜轮作循环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了生态循环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新型主体是骨干
  “我区一直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作为‘两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蒋明良表示,目前该区在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已建立专业合作组织24家,为农户提供从机耕、机收、机插到育秧、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一条龙服务,全年统一服务托管面积达到30万亩次。功能区内还建立了3家统一植保服务组织,病虫防治每年每亩收费100元,让农户得到了实惠。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两区”建设中又一重头戏。
  平湖市副市长胡志梁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平湖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资产总额达7720万元,还有农业龙头企业45家,总资产超15亿元,这些合作社和企业带动了1万多户农户,联结基地4.3万亩。“他们都是我市建设‘两区’的先锋军。”胡志梁如是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2版)
  也正是认识到农业新型主体对于“两区”建设的推动,平湖市今年将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力争到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专业合作社达100家,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技术推广人才、职业经纪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各150名以上。”胡志梁说。
制度建设是保证
“两区“建好后,如何更好地增强“两区”发展的活力、实力,同样是各地考虑的重点。“机制创新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动力。”陈刚说,温岭已开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园区建设运行机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中介组织服务+农户流转土地+大户(企业)经营”等模式,组织引导农户委托中介组织规模流转土地。
  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制度保证。在健全“两区”政策制度上,各地更是下足了功夫。
  海盐县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大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100%。“鄞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按照市、区每亩各100元进行配套,两年来,部分镇(乡)街道还自行增加配套投入44.84万元。”蒋明良说,为规范建设资金使用,该区明确规定,建设资金必须在镇(乡)、街道财政设立专户,作预算外暂存。建设资金采取分次下拨方式,在工程实施前先预拨60%,待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通过后再拨20%,剩余20%待市复验通过后下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