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农业大学却读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走进IT行业,又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农业,于是毅然辞职回乡,承包土地当起了现代“牛倌”。他,就是东阳市虎鹿镇白峰村的张响华。
山脚下,三间低矮的老房子,地是泥地,墙是泥墙,陈旧的农家土灶看上去已经倾斜……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就是一部手机,这就是张响华现在住的地方。笔者日前去采访时,他正陪他心爱的黄牛们“吃饭”,种满牧草的田地上,他和他的牛群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张响华今年26岁,2003年考上山西农业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这让张响华觉得有点阴差阳错,虽然如愿进了农大,却没有学农业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后,张响华先到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但只干了一两个月他就不去了。“我感觉那地方不适合我,我也很难适应。”张响华想到回家搞农业。
大学本科毕业竟然回家养牛,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幸运的是,张响华的父母支持儿子的选择。2008年5月,在父母的帮助下,张响华在附近的新周村红江自然村承包了25亩土地,正式投身农业。
经过慎重考虑后,张响华选择了养牛,而且是纯自然养牛———牛都吃青饲料,不喂人工饲料。他养的是鲁西黄牛,这种牛生长快,抗病力强,但如果吃不饱,就长不快,而且,这种牛只认青饲料,如果用人工饲料喂养,肉质就会变样。
去年,张响华出栏22头牛,由于吃得不够,牛长得不是很大,平均一头牛只卖了5000元。不过算单价,考虑到成本低等因素,效益也算不错。
张响华养牛付出的辛劳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本来,稻草、玉米秆等都是养牛的好饲料,可许多农户都要把稻草留作肥料,张响华出价100元每亩,农户也不愿意把稻草卖给他。由于草地有限,张响华只能把牛一半放在牛栏里,一半拉到外面去吃草。去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天寒地冻,牛吃草成了问题。为了割草,张响华几乎天天一个人骑车到离牛棚20多公里远的高山上去割草。可是,牛太多了,一个人割的草根本不够吃。看到儿子这么辛苦,父亲张惠忠有空就陪儿子去割草。
不过,现在草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张响华在田里种了很多牧草,可以一茬一茬地割,割了再长,一年能割好几回。“因为是自然养法,肉牛生长周期长,从生下来到出栏,一般需要3年时间,真的非常辛苦。不过,辛苦点倒没什么,现在主要是资金紧张,没办法发挥现代化养殖的优点。”张响华说,自己刚创业,没什么积累,如果可以解决资金问题的话,他想搞一个现代化生态农场,除了养牛,还可以发展茶叶、水果等产业。说起未来的发展,腼腆的张响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侃侃而谈。 (张海滨 金银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