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军歌的力量:

战士生死时刻要求唱歌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首激昂的歌曲,它虽然简单,却充满着力量,它曾经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激励着亿万同胞和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是一个兵》。这首歌诞生于朝鲜战争爆发后,至今仍广为流传。它的词作者——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今年88岁的陆原先生日前回忆了这首歌创作前后的经历。
两个兵谱写的传世之作
  陆原原名陆占春,1942年,20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陆原虽文化程度不高,但酷爱写作,尤其喜欢音乐。抗战胜利后,他被分到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在这里,他认识了《我是一个兵》的曲作者岳仑。
  1950年,陆原所在的中南军区艺术剧院驻扎在湖南位于湘江边上的祁阳县,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仗已经打到了釜山。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了侵略者的威胁。指战员们个个义愤填膺,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当时师里正在开展“写自己,忆过去”的业余创作活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小晚会上,快板、诗歌、顺口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陆原从中发现了《枪杆诗》,其中几句是:俺本来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这首诗给了陆原直接的灵感和启示,陆原嘴里冒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歌词: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万恶的日本鬼/消灭反动蒋匪军。
  过了几天,陆原遇到了岳仑,他们讨论推敲后将原来的七字一句的歌词修改成为了长短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垮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岳仑吸取民歌乐曲和鼓点节奏,一鼓作气谱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曲调,谱曲几乎冲口而出。不到1个小时,这首传世之作就在两个激情满怀的解放军战士手里产生了。
  当年被西方舆论界称为“中国在朝鲜的两颗重磅炸弹”之一的《我是一个兵》就这样问世了。(另一颗“炸弹”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它铿锵有力,曲调质朴,很快就在连队热火朝天地唱了起来。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搜集近年来创作歌曲作品,师里就将这首《我是一个兵》上报到总部。
  军歌凝铸军魂
  1953年5月18日,《广州日报》刊登了题为“中共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袁孝文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文章。文章写道,2月8日晚上8时,敌机在朝鲜北部某地铁路线上投下了大量炸弹,当时铁道兵某部班长袁孝文冒着敌机的轰炸去铁路沿线检查线路情况时,被炸断了双腿昏倒在铁轨上……当他被战友抬回去急救的时候,他对连长说:“不要为我担心,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我牺牲了也是光荣的。”他用微弱的声音唱起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慢慢闭上了眼睛。
  战士对《我是一个兵》充满深情,身经百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徐海东大将,对《我是一个兵》也情有独钟。
  在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被迫离开家乡。3岁的女儿徐文金被三伯父用箩筐挑着连夜逃走。革命胜利后,身在农村的徐文金找到了父亲,求父亲给她在城里安排个工作,但父亲没有答应。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逝世于郑州。临终时刻,他颤巍巍地拉着女儿徐文金的手,滴下了歉疚的泪水:“我这一辈子,对不起你们这些孩子……”平时很少听音乐的徐海东,忽然提出要听歌曲《我是一个兵》。伴随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声,将军听着听着,一行泪水涌出了眼角,老人溘然长逝。《我是一个兵》凝结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坚定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战地兵歌”屡获殊荣
  这首歌诞生后,不仅在全国广为传唱,而且军乐、民乐、笛子、钢琴、提琴、手风琴都争相演奏。同时,在苏联、东欧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出版。2006年俄罗斯亚历山大歌舞团来北京访问演出的6首中国歌曲中就有《我是一个兵》;1960年代初,越南出版的《社会主义国家歌曲集》的扉页上刊登了《我是一个兵》的五线谱和越南文字的词曲。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先后4次发出通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解放军军歌》《我是一个兵》并列为全军必唱歌曲。
(摘自《海南日报》赵 敏/文 2010年10月2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