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的形势日益严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队伍中来,一些地方的管理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周秋麟教授介绍了我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目前已经卓有成效。他说我国是一个具有“巨量生物多样性”的国家, 物种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十分之一。但是,我国的海岸带和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正日益受到威胁。
从2005年开始,我国与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启动了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项目总体目标,是利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手段和工具,通过示范和项目区间相互学习的创新机制,帮助确保南中国海海岸带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还设立了三个具体目标:提高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对核心区内具有全球生物重要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通过消除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以及必要时其外围区域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成功地示范适当的并可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保证从示范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推广到其他面临同样威胁的项目区。
据悉,该项目活动涉及五个省区、4个示范区。各示范区负责人就自己的管辖范围介绍了一系列的经验。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郑海羽副局长介绍了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他认为,在保护区建立后,即要形成稳定的财政支持用于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地方科研能力,形成可持续监测机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等。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专家介绍了东山——南澳生物洄游走廊示范海岸带管理运作机制,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项目成效,包括省际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与常态化、栖息地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海洋珍稀物种资源正逐步恢复、公众的保护与参与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等。
广西项目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了广西山口示范区取得的成果,即保护现有资源,鼓励公众参与,减少对海洋保护不利的行动;扩大红树林种植,获得政府对山口示范区建设的支持等。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项目负责人介绍了三亚示范区管理制度和措施。比如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三亚保护区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在保护区下设四个管护组,对全区域实现保护性监控;在保护区引入旅游开发项目,适度开发促进保护;将珊瑚礁生物性保护与城市建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可持续财政方案和机制等。
温州的鳌江在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的活动也已经展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叶属峰教授介绍了鳌江将重树“东南小邹鲁”的情况。鳌江以前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利用与覆盖率变化以及洪水泛滥、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环境遭到破坏,如今大家已经认识到,保护鳌江势在必行。
鳌江流域生态建设主要途径是合理优化流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庄园、立体种养等生态农业,建立节水、清洁的产业体系;着力控制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积极防治非点污染源,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则建立沟塘或人工湿地;规范上游生态流量,积极疏浚并利用底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我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域现已记录物种20278个,隶属于44门,有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它们每年为全球人类提供了22%的动物蛋白,许多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及工业价值。我国海域甚至还保留着许多北半球其他海域已经绝迹的种类,还有许多是中国特有物种或世界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库氏砗磲,以及鹦鹉螺、绿海龟等等,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
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很大。渤海素有天然鱼池之称,然而现在小黄鱼和带鱼几乎绝迹,平民百姓的餐桌上再难见到优质的鱼类,取而代之的大多是一些小鱼仔。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白海豚,1995年在香港海滩就死了10头,占中华白海豚总头数的5%-10%,人们发现这些海豚体内的杀虫剂和塑料毒素含量很高。我国近海最名贵的真鲷(加吉鱼)也在中外渔船“大小不漏,集中围歼”的酷渔下,现在已经很难捕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