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大约有6亿人口靠农业为生。该国农业部帮助农民的一项举措是放映有关农业技术的录像。例如,官员们描述了怎样在不能种庄稼的湿地上种植一种蕨类植物。这种植物可以拿来喂牛,能增加奶牛的产奶量。但由于政府官员和当地村民的文化和种族差异,政府的建议很多都被农民忽视了。
里金·甘地是非盈利组织“绿色数字”的创建者,他针对此开发了一项试点工程:当地农民自己拍摄简单的录像来传播农业技术。同等经费下,参与甘地项目的农民大概是现有政府培训和参观者人数的7倍。
甘地的这项计划是印度微软研究院2006项目的一部分。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卡纳塔克邦的乡村试验了各种录像方案,最终发现有当地农民特色才是关键。拍摄过程中,村民使用手持录像机拍摄,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检查录像的质量和准确性。到目前为止,甘地和他的团队已制作了500份录像,是此前计划的3倍。
埃米尔·哈森则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帮助农民。他开发了一个系统,帮助处于相对孤立社区的人们收发电子邮件和寻找工作。他把路由器安装在巴士上,当巴士开到一个村庄时,路由器就能与当地装有电脑的信息点(商店)连接,如此实现信息传递。
由于印度农村的许多商户都在商品分销网络之外,因此老板必须每月4次进城补充货物,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采购到所有品种的商品。哈森便利用手机网络快速扩张的特点,开始提供一种盈利性的批发服务,称为网上商店。现在,店主通过手机就可浏览在线产品目录和订货。大约36个小时,货物就会直接送到商店。现在,哈森正计划用网上商店来推出另一种应用,那就是通过当地商店的店主为村民们发布广告。他说:“用50美分,就可以发布出售摩托车的广告。”
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自然是一大便捷,但对于7.7亿不懂读写的用户来说,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智能手机都太复杂了。微软印度班加罗尔研究院的英德拉尼·梅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印度、南非和菲律宾展开了调研,并设计出无文字的应用界面,使用符号、音频提示或卡通动画来表示,让文盲和半文盲也可以上网找工作、查询医疗信息、使用手机银行等。
不管是农村贫苦的农民,还是不能读写的文盲,都是社会中既弱势、又庞大的一个群体。印度科技行业的青年才俊们,正努力让这些人融入互联网时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助人为乐的喜悦,还有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摘自《世界博览》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