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发挥专长 促农增效

——记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张敏

  •   张敏系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2009年4月,受省科技厅派遣,张敏作为省第七批科技特派员来到庆元县张村乡,今年4月,连任第八批科技特派员。
      一年多来,张敏本着主人翁的态度,以帮助入驻地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科技培训等工作。其间,他白天下村指导生产,晚上组织农户开展培训,以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工作。
      进驻张村乡后,张敏深入张村、南阳、吴坑、西管岚、岙后等村调查,并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交流,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现状和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等。张村乡位于庆元东部,东与景宁接壤,是个典型的山区乡,有林用地面积4896.9公顷,其中林地4547.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0.3%。森林以针叶林为主,共3290.2公顷,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辅,各为689.3公顷和568.4公顷。全乡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银杏、香樟、福建楠木、木樨等。2001年以来,该乡以锥栗为重点开发林产品,现已建成标准化园区4个,基地10多个,总面积4500多亩,其中已投产1200多亩,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里更多的老百姓选择了外出务工,不少锥栗园处于荒芜状态,园内锥栗品种混杂,树形紊乱,杂草丛生。
      针对张村乡青壮年劳动力少,林地流转困难,锥栗栽培面积大但管理粗放、产量和产值低下的现状,张敏于2009年和乡政府联合申报了锥栗低产低效林改造及生态栽培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总结出无公害锥栗生产技术规程,拟定了张村乡锥栗低产低效林改造及生态栽培项目实施方案;引入了多个锥栗良种,通过高接换种,将基地内良种比例从50%提高到90%;在张村村、田头村、岙后村建立锥栗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100亩。
      通过锥栗低产低效林改造及生态栽培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张村乡锥栗亩产量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了208公斤,全乡年总产量达到40万公斤;亩产值由原来的700元提高到1456元,增加农民收入25万元以上。
      同时,张敏还积极指导张村乡农民发展立体经营,开展生态栽培。他在吴坑村、西管岚村开展了幼龄锥栗园套种白术试点,建立示范基地200亩。据调查测产,锥栗园种植的白术产量为每亩80-110公斤,白术平均价格每公斤15元,每亩总收入1200-1680元,扣除种子、农药、化肥及人工等成本400-570元,亩纯收入增加800-1100元。
      今年,张敏和乡政府又联合申报了香榧良种快繁和早实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将为张村乡引入香榧良种大苗,高标准建立示范基地,实现3年内挂果的目标。他还计划建立良种苗木繁殖示范基地20亩,引导农民发展香榧苗木生产,让其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
    (浙江农林大学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